(四)堅持以育人為第一追求
在素質教育中,西京學院始終堅持把育人擺在第一位,在迎門的大樓上,高懸著八個大字:努力學習,學會做人。校訓為:誠、健、博、能。
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礎層次的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人格人品教育、法製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科學道德教育等;二是提高層次的教育,主要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營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環境。這裏所說的基礎層次的素質教育,其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
西京學院始終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西京學院在全省高校中率先組織全體師生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以先進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學校多次組織政治思想工作的專家學者到學校作報告,宣講“當代大學生的曆史使命”。
不斷地在學生中開展法製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科學道德教育,並盡量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力求避免板著臉說教的“填鴨式”、“灌輸式”教育。
例如:當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後,學校請來了新聞界的記者,並及時組織師生舉行了抗議活動。這無疑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當校園建設進行到“攻堅”階段時,學校發動學生前往建築工地送開水、送慰問品,進行慰問演出,並參加義務建校勞動。這也是一堂生動的政治思想課。當校園綠化、美化工作進入尾聲時,學校發動各係各班大家動手,衝洗路麵浮塵,撿拾草叢雜物,爭做愛校愛清潔的新一代大學生。這無疑還是一堂生動的政治思想課。
西京學院1999屆新生葛守峰喜愛文學創作,雖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有些作品的情緒不是很健康。校方初步肯定他的創作才能,同時,引導他走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不久他的散文《我的老校長》被《西京學院報》刊發。這篇作品用動情的筆墨描述了一位對學生既從嚴要求、循循善誘,又潛心教誨、激勵奮發的老教育工作者的動人形象,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葛守峰不僅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在學習做人方麵也有了許多新的收獲與體驗。
三、創新,高揚在21世紀藍天的旗幟
2000年5月,中共西京學院委員會在?河之濱誕生,任萬鈞被中共陝西省教育工委正式批準為西京學院黨委書記。
民辦西京學院正式建立黨委,這在全省還是第一家,任萬鈞深感上級黨委的信任,也頓覺肩頭的擔子又沉重了許多。展望前程,他滿懷豪情地說:西京學院首期目標是今年秋季達到萬人大學的規模,逐步實現本科招生列入國家計劃招生指標以內。二期目標是用五至七年達到在校生3萬人規模,校內辦起碩士生點,爭取把西京學院辦成國內一流的民辦大學,為國家輸送更多的高水準四化建設人才。
21世紀是高科技進一步發展的世紀。高科技不僅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會對社會生活各個層麵產生深遠的影響,必然會引起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更新,引起新的教育革命。比如:從剛性教育到柔性教育;從群體教育到個體教育;從課堂教育到網絡教育,從麵授、口授到遠程教育,等等。
因此,擺在民辦高等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任務是十分艱巨而複雜的。對於西京學院的管理者來說,要實現特定的奮鬥目標,最重要的是必須堅持創新思維。所謂創新思維,是一種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現代創新思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靈魂。現代創新思維必須是自覺的思維活動,往往需要周密、詳盡的計劃和精確的理論思維,它帶有空前的信息增值性,而且創新思維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呈過程的複雜性和周期的縮短性。
回顧西京學院走過的道路,其成功之處及高速發展階段的出現以及近兩年來超常發展的實現,無不體現出現代創新思維的特征。西京學院近兩年來按照創新思維模式所取得的成果相當於一般民辦院校數年的成果,而且,由於它實施了“硬件先行”的方針,那西北一流的校園硬件建設,更為它今後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思維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事物也隨之不斷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如此往複循環,以至無窮。展望西京學院的前景,遠期目標正煌煌昭示未來,奮鬥正未有窮期。創辦世界一流名校之夢正縈繞於西京學院創業者的腦際。
(秦欣2000年8月載於《西京文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