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雖然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但在培養模式上存在著許多弊端。比如,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不高;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術視野不寬,學術基礎不牢;過重的功利主義導向,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基礎訓練不夠;過強的共性製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足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新世紀、新時代的需要,更難適應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需要。新興起的民辦高校,不應重蹈公辦高校的覆轍,應盡可能地趨利避弊,探索新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應是既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它的突出特點是以人為本,為人的全麵發展、為經濟的持續發展、為社會的協調發展服務的服務型模式(有別於純商業性服務),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及其未來發展的需要,把社會對學生的期望與市場經濟、知識經濟時代對學生的期望,把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與家庭、家長對學生、對子女的期望緊密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綜合素質的訓練和培養;充分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發掘他們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單位所青睞的人。
由於外部和自身諸多方麵原因,我國民辦高校教學質量似乎還在被人非議,其教育和教學模式、方法都還在探索階段,所總結出的經驗雖有實效但不免還顯稚嫩和不完善,但無論如何,民辦高校不花國家一分錢,奇跡般地創造出一所所像模像樣的大學,真不容易!是他們用博大的胸懷,給了曾被剝奪了享有高等教育權利的幾十萬青年人以平等權利,給了100多萬名因少考了幾分被推出大學校門的落榜生以再一次競爭拚搏的機會,把他們從“黑色七月”的沉淪中解救出來,教他們甩掉自卑,樹立自信,重新站起來,堂堂正正做人。真是利在千秋,功不可沒!
近年來,民辦高校規模的迅速擴張,有可能影響其教育教學質量,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代中外教育史上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近20年來,發達國家如美國,由於高中學生整體水平差、為多收學費而多收差學生、教師忙於搞科研而忽視教學等原因,致使大學本科的教學質量明顯下降;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數量普遍擴張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普遍惡化,已為有關學者的統計資料證明。我國近年來普通高校的連續擴招引起了教學質量下滑,也已被社會和政府所關注。然而,規模擴張不一定必然引起質量的下降,規模和質量完全可以統一起來。近年來,國辦高校中的強強聯合就是證明。在這個問題上,民辦高校可以憑借它們體製和機製的優勢調整工作重點,彌補教學質量方麵的不足,西京學院始終走著一條規模效應和質量效應持續協調、共同發展的道路,這也是很好的證明。
當然,西京學院絕不會忘記:保證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規律所要求,是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我國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要求,是應對加入WTO後,國際高教機構對中國高教衝擊的要求,是參與民辦高校之間激烈競爭的要求,更是適應西部大開發,本校堅持貫徹“三個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辦學宗旨和建成千畝新校園,再上新台階的要求,同時也是做好民辦大學畢業生推薦就業工作的要求。試想:任何一所民辦高校,如果教育教學質量既不能保證穩定也不能提高,學生學不到真本事,畢業後沒有單位要,誰還來上這個學?因此,保證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民辦高校更為重要;民辦高校比公辦高校更重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教學質量大旗永遠與民辦高校同在。那麼如何才能確保民辦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呢?
(西京學院任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