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是農業國的底子,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走工業化道路,向蘇聯學習成為時代的選擇。留蘇學子回國後,工科生迅速崛起,領導了中國的工業建設。工業化遭遇世界新技術革命大潮的衝擊,信息時代到來,信息技術學子開始引領風騷,俗稱IT精英。現代化不止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建設。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一代受理想主義影響很深,又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廣泛接觸了社會,“文革”結束後他們一些人走進大學課堂,組成77/78級。77/78級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麵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現代化需要跟上時代、融入世界。世紀之交,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把異域先進事物引到中國,又帶領中國走向國際化。
150年來,中國的現代化征程風起雲湧,英才輩出,嶽麓士子、萬木書生、留日學子、北洋將領、黃埔軍人、抗大學員、留蘇學生、77/78級、IT精英、海歸派主導時局、轉移國運,各領風騷數十年。他們凝聚著群體的力量,我視之為“大團隊”。這裏講的“大團隊”是宏觀、寬泛的界定,指在“大曆史”中有某些共同特征和相同追求的精英群體。就上述10個大團隊而言,主要是基於相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內核。
放寬曆史和現實的視界,我們可以看到:大人物擁有大團隊,大團隊推動大曆史。而大團隊崛起的背後有文化在起作用。嶽麓士子及湘淮軍事政治集團在晚清的崛起離不開理學和實學,曾國藩是從儒家晚期最重要的思想家走向中國19世紀晚期著名的政治家的,宗法製讓湘軍結成一體,衛道使秀才變成悍將,經世致用精神令洋務運動成績不俗。萬木書生康有為、梁啟超及其同仁的崛起有“今文經學”的學術底子,他們主觀唯我、意誌堅強、目的至上,令維新思想廣為傳布。留日學子有激烈精神,能夠拋頭顱灑熱血。北洋學子繼承了普魯士的尚武、秩序傳統,以武力治國。黃埔學子受政治教育影響,為了主義血染抗日沙場。抗大學子在實踐中學習,靠吃苦耐勞精神瓦解了精良的物質裝備。留蘇學子受科學教育,做事嚴謹平實。77/78級、IT精英、海歸,各自以專業知識和技能報效祖國。
文化基因造就了大團隊、大人物的成功,這種基因同時也是一種限定,對他們有束縛和傷害。理學的保守性讓嶽麓士子求海防、棄海權,實學的近視性讓嶽麓士子止步於物質、技術革新,軍製、政製沒有改變,從而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今文經學令康有為、梁啟超剛愎自用,徒勞於尊孔。留日學子因激烈精神走向極端,不停地革命,要砸爛一切舊製度、舊文化。北洋學子因尚武思想淪為軍閥,不停地混戰,要武力統一全國、建立治安。黃埔軍校既培養了服膺政治教育的信仰戰士,也造就了崇拜政治訓練的精神打手。抗大既帶來了聯係工農、注重實踐的作風,也產生了輕視知識的負麵影響。
毛澤東認為學風、文風關係到國風、國運,150年的中國現代化之路始終與學風緊密相聯。洋務運動標誌著盛行清代的考據學風徹底轉為經世致用學風,“經(邦)濟(世)”於是有了一個大發展。甲午戰敗後,統治集團中興起尚武學風,大辦軍校,大派軍事留學生,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蔣介石這樣的職業軍人才得以走上曆史前台,到蔣介石搞新生活運動,仍然以國民生活軍事化為目標。與尚武學風興起同時,民間士人中興起了政治教育、國民教育、公民教育,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是其實踐者。民國建立後出現文藝救國和勤工儉學思潮,造就了毛澤東的理想主義和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