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政權紛起蕭稱帝 叛心被揭獻長沙(3 / 3)

由於苗人利用有利的地形,加上人多勢眾,打得李孝恭大敗而逃;冉肇則揚言要攻進信州城,殺盡城內的漢人。

李孝恭失利的消息傳到峽州,李靖與許智仁帶領八百騎兵,日夜兼程,趕到信州,運用調虎離山計,把冉肇則誘出苗寨殺死,一舉俘虜苗兵五千餘人。

李靖說:“自古以來,對異族百姓都是鎮壓容易占領困難,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壓服不如說服,征服更要心服!因此,光靠武力鎮壓是不行的。”

李孝恭聽他說得有道理,忙問:“請不吝賜教,願聽其詳。”

李靖謙遜地說:“豈敢,我隻是從諸葛亮當年出祁山、擒孟獲的史實中得到啟發的。”

李孝恭忽然領悟道:“李藥師不愧是個胸懷古今的將才!難怪皇上反複叮囑我們在運用武力的同時,還要重視安撫的政策呢!”

李靖說:“唐軍入關後,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皇上執行了一條寬厚仁慈的安撫政策!”

經過這次談話,李孝恭對李靖的才能更加讚賞,也認真改變了過去歧視異族的錯誤民族政策,終於處理好了轄區內的漢族與苗人的關係,使苗人安定下來,減少了許多麻煩。

後來,李淵見李靖來到峽州半年多,按兵不動,對蕭銑沒有用過一次兵,不禁懷疑、惱怒起來,密令許紹道:“李靖遲遲不對蕭銑用兵,是否心生異心,望查清事實,可以先斬後奏。”

許紹接到密令之後,不禁替李靖捏了一把汗,急忙向李淵上表,認為李靖是難得的將才,且忠心為了大唐;未及時向蕭銑用兵,是因為蕭銑內部不和,擬在發生內訌後再擊之,由於許紹在表中竭力為李靖解脫罪責,李靖才免於一死。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向李孝恭提出了平定蕭銑的十條策略。李孝恭認為很好,遂派人轉呈朝廷,李淵讀後,也頗為欣賞,便以李孝恭未經戰陣為由,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李孝恭軍長史,這才名副其實地委以軍事重任。

這一年的九月,李淵又下詔命令巴蜀唐兵東下,以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為行軍長史,統帥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下;以廬江王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今湖南沅陵),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今湖北漢口),共同圍攻蕭銑。

在這之前,李靖已經收複信州西邊的開州(今四川開縣)和通州(今四川達縣),為大軍東下掃除了後顧之憂。

蕭銑為了挑撥巴蜀地區的土著與唐朝的關係,派遣他手下的東平王閉提,親自去土著人中不惜用造謠、毀謗,以至用金錢收買、封官許願等手段,竭力敗壞大唐的形象,煽動異族人起來反抗唐朝的控製,而投靠蕭銑。

李靖立刻派兵把閣提捉住,公開揭露其野心後,當眾斬首,然後根據李淵的命令,與李孝恭一起錄用當地一些豪紳、權勢人家的子弟出來做官,對他們量才使用,放在身邊管理。

這樣做,表麵上是任命他們官職,實質上是把他們當做人質,使他們的父兄親屬不敢背叛唐朝,這是李淵一貫的治民任官之道。

正當李孝恭、李靖準備率領兵船大舉東下之時,蕭銑內部已鬧得不可開交了。

蕭銑手下的主要將領有七大王、八大將,下麵還有八十多名校尉全屬於上麵的“七王八將”。

七個大王各自居功自傲,自己掌握一支人馬,相互爭權奪利,各不相讓,甚至連蕭銑都不放在眼裏,遇到一些事情,竟然不向蕭銑稟報,就擅自處理了。

對這種“尾大不掉”的情況,蕭銑越來越覺得不安,左思右想,決心采取措施。

一天,蕭銑找左仆射鄭文秀單獨談話,問他道:“如今,我們的七王八將之間經常鬧糾紛,互相攻擊,連我也不放在眼裏,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鄭文秀說:“道理很簡單,朝中混亂,毛病就出在七大王、八大將的身上,他們手中的權力太大了!如果把兵權都集中到朝廷,或是把軍隊的數量裁減一些,天下自然就太平無事了。”

蕭銑說:“現在,我們梁朝有四十萬軍隊,若是裁掉三十萬人,讓他們回鄉去種田興農,那該多好!”

鄭文秀道:“裁軍興農,是自古以來富國強民的好辦法,不過,關中的李淵時刻想著統一天下,若是唐兵打來,軍隊裁了,怎麼去迎敵呀!”

蕭銑卻說道:“這個我倒不擔心,一旦唐兵犯境,有十萬兵馬守衛住幾個重要據點就可以了。我最擔心的,倒是朝廷內部手握重兵的將領們,他們一旦鬧起事來,我這帝位還能坐得穩嗎?”

鄭文秀這才聽出話音來了,隻得敷衍說:“聖上既然認為裁軍興農有利於朝廷,那就向大臣們宣布執行就是了,誰敢不答應呢?”

第二天朝會時,蕭銑扶了扶皇冠,直了直腰,向大臣們說道:“要不是有你們幫助,我也不會有現在的地位。可是,你們哪裏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的難處,還不如做個大臣自在。不瞞各位說,這半年多來,我就沒有睡個安穩覺。”

七王八將們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道:“皇上有什麼事情這麼憂慮?”

蕭銑說:“這還不明白?國家軍隊四十多萬,這麼多的人吃閑飯,地裏莊稼無人管理,農業不收,再過兩年,國家還不滅亡嗎?”

大臣們聽了,都覺得皇上憂國憂民,真是一個好皇帝呀!但是沒有軍隊,國家能安全嗎?

七大王之一的張繡說:“皇上既然這麼憂慮,一定想出了解決辦法,那就宣布出來吧,大臣們都會竭力支持的。”

蕭銑當即宣布了裁軍三十萬的決定,那些手握重兵的七王八將們,立即被剝奪了兵權。

次日朝會時,大司馬董景珍的弟弟董景華首先向蕭銑質問道:“軍隊減少這麼多,唐朝的軍隊打來了怎麼辦?我這個國都的禁軍頭目,手下隻有幾個人,能夠禦敵嗎?”

大將軍房世運也不滿地說:“沒有軍隊了,還要大將軍有什麼用?我們這些人也去田裏種莊稼去吧!”

蕭銑聽了他們的牢騷,擔心其他人也跟著附和起來,便一拍禦案,大怒道:“裁軍興農是富國強民的辦法,誰敢反對,誰就是無視朝廷的威嚴,我就下令嚴辦他!”

大臣們聽了,沒有人再敢說話了,董景華與房世運都碰了一鼻子灰,各自下朝回府去了。

當晚,董景華派人去把房世運找到自己家裏,二人一見麵,各自訴起了苦衷。

董景華憤憤不平地說:“這明明是借著興農的旗號,來剝奪我們手中的兵權,算什麼憂國憂民?”

房世運也不滿地說:“這是對我們這些帶兵的將領,心存疑忌,是不信任的表現,我們還替他賣什麼命?”

兩個人發了一通牢騷,董景華建議:“你我明日分頭去聯絡八大將領,大家一哄而起,把蕭銑廢了,另立新君吧!”

房世運立刻讚成,忙點頭道:“好主意,這種人心地不光明,怎麼能當皇帝?也該把他廢了!”

兩人計議好之後,次日果然分頭去八大將處遊說。這些帶兵的人一朝被奪去了既得利益,個個都是心懷怨恨,幾乎眾口一詞地說:“廢了蕭銑!大家一起幹吧!”

也許是董景華、房世運的行動過於張揚的原因,他們的叛亂陰謀被蕭銑發覺了,當即領著兵馬將兩人的府第圍起來,以謀叛罪把兩人殺了。

董景華的哥哥董景珍不在京師,他鎮守著長沙,蕭銑害怕他跟著造反,連忙下詔赦免了他的死罪,命令他回到江陵來。

接到詔命之後,董景珍心裏麵萬分害怕,暗自在心中想道:“回江陵那不就是等於自投羅網嗎?明知是凶多吉少的一條路,為什麼還要去呢,還不如自找活路呢。”

於是,董景珍派人向許紹投降,將長沙城拱手獻給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