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蕭牆之爭勝券握 緊鑼密鼓謀兵變(3 / 3)

程知節大叫道:“欺人太甚!我老程情願頂上叛逆的罪名,也不能忍受這般屈辱!”

長,孫無忌說:“秦王!若不先發製人,一舉消滅太子和齊王的勢力,你、我,及諸位將領,均將被其所害,大唐的江山社稷也將危在旦夕!”

他的話音剛落,在太子府中擔任臥底的王鈺送來了秘密報告,上麵說道:“……”

太子對齊王說,現在你已經得到秦王驍勇的將領和精悍的士卒,擁有數萬人馬了。

在你出征之前,我與秦王在昆明池為你餞行。屆時,讓你的部下就在帳幕裏把秦王刺死。然後我上奏朝廷,就說秦王是暴病身亡,神不知、鬼不覺,父皇也不得不相信;同時,我還要讓人進宮,說服父皇,讓他將朝中大事交給我,盡早退位,讓我承繼大統。至於尉遲敬德等人,你把他們控製之後,伺機把他們全部活埋,到時候有誰敢不服……

眾人聽了這個秘密報告,一個個氣得摩拳擦掌,瞠眉怒目,又是叫嚷,又是咒罵,高士廉年紀頗大,讓大家冷靜下來,他看著秦王催促道:“古人雲,先發製人,後發為人所製。在這生死抉擇關頭,秦王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李世民並不著急,他還想試一試眾人之心,又故意地說道:“我這兩個兄弟不顧骨肉親情,禍害國家,這是各位都知道的事情。而骨肉相互殘殺,古往今來卻被視為大醜事。雖然我多次受其陷害,而且就要遭禍,但是,要我先向自己的同胞兄弟下手,還是有些不忍心。是不是等他倆動手之後,我們再仗義討伐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

尉遲敬德聽後,非常著急地說道:“按常情說,有誰舍得去死!現在,部下誓死擁戴大王,這是上天所授;上天授予的,大王若不接受,必然反遭其咎。即使大王胸懷仁愛之心,卻忘記了社稷的安危。災禍降臨,竟不知擔憂;麵臨滅頂之禍,卻神態安然。我看大王已經失去了臨難不避的人臣之節,不能像古代的先賢那樣,具備大義滅親的品德,這使我非常失望啊!”

尉遲敬德說到這裏,激動得站了起來,摘下頭上的冕冠,脫下身上的官服,繼續對李世民說道:“依臣愚見,秦王應該先下手為強,盡快殺死太子和齊王。假如不聽敬德之言,我就逃奔他鄉,亡命荒野,總不能留在秦王府裏,拱手讓他們來宰割吧!”

長孫無忌也接著鼓動說:“如果秦王再不肯聽從敬德的主張,事情就很難有指望了。如果敬德他們不肯再追隨秦王,我長孫無忌也要跟著他們離開,不能再留在秦王府了!”

侯君集也說道:“自古以來,曆險不懼,臨難不屈,乃大將風範。況且因敗成功,明賢之高見;轉禍為福,智士之先機。如果敬德、無忌等逃亡而去,君集也不能追隨秦王了!”

李世民在眾人勸說之下,仍露猶豫之態,但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說:“各位的心情我全然明白,可是我的意見也不能完全舍棄,請你們再商量一下。”

程知節大叫道:“還商量什麼?還有時間在這裏商量嗎?一向果決的秦王,為何變得如此膽小?”

尉遲敬德火氣更大,他大聲批評秦王說:“如今秦王處理事情猶疑不決,這是不明智的,麵對危難不能決斷,算不上英雄好漢。縱然秦王不聽敬德的勸告,不為自己想,也該為府中的妻子兒女想一想,他們的命運怎麼辦?國家的前途怎麼辦?何況秦王平日培養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麵的,現在已經進入宮中,他們都已穿甲執兵,起事的形勢已經形成,秦王還怎麼可以製止他們,讓他們束手待斃呢?”

李世民這才下定決心,對大家說:“好吧,我聽你們的!不過,我還想聽一聽房玄齡與杜如晦他們二人的意見。”

長孫無忌忙說道:“不瞞秦王說,房杜二學士早主張‘遵周公之事’剪除太子和齊王的勢力。他們認為這樣做才是‘為國者不顧小節’。一旦‘家國淪亡’,秦王自己也必然是‘身名俱滅’!”

李世民聽到這裏,再也無話可說,便順口對長孫無忌道:“就請你去讓房玄齡、杜如晦速回府來!”

其實,李世民並不是什麼猶豫不決,他早有一個成熟的打算,想讓這次權力之爭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既可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又可以使自己不背上弑兄殺弟、奪取帝位的罵名。

但是,聰明的李世民也早已意識到這種“又想馬兒好,又想馬兒不吃草”的結局不可能出現。

他之所以表現得好像難以定奪,無疑是想表明自己迫不得已才先發製人,殺掉大哥和四弟的。而且經過這一番爭論和拖延,顯然把秦王府將佐們的義憤和士氣給鼓動起來了。

因此,李世民先前的猶豫不決,完全是做作,是故意裝出來的。他是想在這場政變中,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正義的角色,讓他殺死兄弟的行為,披上一件正義的外衣,變得合理、合情、合法化,借以逃避曆史的罪責。

這時候,長孫無忌奉李世民之命,秘密前往房玄齡、杜如晦的住處,召他們二人暗中前來共謀大事。

房、杜二人還不知道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準備進行宮廷政變,還以為是想要他們前去見麵談心而已,便推辭說:“皇上下達的敕書旨意很清楚,不允許我們再去侍奉秦王了。如果我們私下裏再去見秦王,一旦被皇上偵知,肯定要因此獲罪而死,請向秦王說明,我們不敢前去!”

聽了長孫無忌的報告,李世民大為惱火,生氣地對尉遲敬德叫嚷道:“難道房玄齡、杜如晦兩人要背叛我嗎?真是不可思議!”

說罷,順手摘下佩刀,交給了尉遲敬德,吩咐道:“你前去察看一下,如果他們沒有前來的意思,就砍下他們的頭提來見我!”

尉遲敬德拉著長孫無忌,又火速前去,見到了房玄齡、杜如晦二人,立即對他們說道:“秦王已經決定起事,望你們速去共議大事,為何要拖延呢?”

房、杜二人這才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早就盼著這一日到來,我們怎敢不去?走!”

長孫無忌忙提醒說:“形勢緊急,為防不測,我們四個人不能在大街上同行,以免暴露了目標,依我說,我們還是分道而行為好。”

房玄齡和杜如晦很快換上了早已準備好的道士服裝,跟隨在長孫無忌的後麵,陸續進入秦王府,而尉遲敬德則繞另一條大街,也趕到秦王府。

所有的心腹幹將會齊之後,李世民立刻向大家宣布了他早已考慮成熟的行動計劃——這場在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宮廷政變,在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終於形成了最後的行動計劃。

這個行動計劃製訂得十分細致周密。

身經百戰的李世民,一向用兵以謀,以知己知彼見長。他向心腹們說道:“鑒於我們自己手裏的兵馬遠遠少於太子、齊王,不能不采用先發製人的策略,以期有效地消滅對手。”

杜如晦問道:“不知秦王把作戰的地點選擇在哪裏?”

李世民向眾人掃視一眼,不慌不忙地說:“我發現了一個最理想的作戰地點,就是禁軍所在的玄武門!”

眾人一聽,立刻“嗡”地一聲議論開了,大部分人覺得驚訝,一部分人不理解,還有少數人反對。

長孫無忌首先問道:“在上萬禁軍把守的玄武門前,雙方能夠打得起來嗎?一旦皇上發覺了,怎麼辦?禁軍可是皇上指揮的啊!”

程知節忙說道:“皇上一直袒護著太子,在玄武門前如果打起來了,人喊馬叫的,一旦被皇上發覺,豈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杜如晦說:“臣以為在玄武門決戰,也無不可,但是,有兩個人必須為秦王所用,方能取得決戰的勝利。”

房玄齡問他:“你所指的兩人,是不是常何與李誌?”

杜如晦忙點頭回答:“正是他們二人,常何是玄武門的防衛總管,他若支持我們,何懼太子齊王他們?而李誌能把皇上照顧好,使太子失去了依靠,也就無所謂了——”

聽了大家的議論,李世民對坐在身邊的秦王府主簿薛收吩咐道:“你把玄武門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薛收說道:“玄武門是長安城內太極宮的北門。當年,唐軍進入長安後,把隋朝的皇宮稱為太極官。宮殿的東門,叫青龍門,西門叫白虎門、南門叫朱雀門、北門叫玄武門。東麵有太子東富,西麵有後妃居住,南麵臨中樞機構所在的皇城。而保衛皇宮安全的禁軍大本營就在玄武門外。”

薛收說到這裏,李世民示意他停下來,說:“諸位知道,玄武門是禁衛軍的駐守之地,不管是誰,想要政變,玄武門都是一個必爭之地,隻有占據了這個宮門,才能說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還愁什麼大事難成呢,至於指揮禁軍的常何等人,我早就安排好了,諸位就不用擔心了。”

聽到這裏,在場所有人血氣上湧,如夢初醒般說道:“看來,我們的秦王早就為了這一天,進行了周密的計劃,這一天,終於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