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文官的話對那個武官的“搞錯後代”進行了極富幽默感的諷刺。
為了論辯的最後勝利,我們不妨裝得淺薄一點,讓對方自以為得計,而最後令其醜態百出。記住列寧的一句話:“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2)模糊對應
模糊,亦即糊裏糊塗。當在辯論中,有些問題不便直接回答時,不妨也可以玩弄一些辭藻,使用一些手法,要對方摸不清虛實,這是論辯中的一種權宜之計,可以緩解對方的攻勢,保存自己的力量,伺機進攻。
應對語言要與對方的問話相聯係,在其中能體會到一種巧妙,而絕非僅僅是模糊。模糊,自然是自己表麵模糊,而心裏十分清楚,因此,要做到心裏有數。模糊的主要表現方式是語言,因此,要想使用好這種方法,就要加強語言修養。
王安石的小兒子王元澤(即王雪),小時候就很聰明,遐邇聞名。有一天,王安石的一夥朋友來做客,其中有一個客人想考問一下王元澤,就把一隻獐和一隻鹿關在同一個籠子裏。指著籠子問王元澤:“這兩個哪隻是獐?哪隻是鹿?”當時,王元澤隻有六歲,而且獐和鹿長得極為相像,很難分辨,但是,王元澤小眼珠一轉,馬上回答:“獐旁邊的那隻是鹿,鹿旁邊的那隻是獐。”
有三個讀書人上京趕考,路過一處高山,聽說山上住著一位“半仙”,能推算出一個人的功名利祿,於是便上山求救,聽了三人說明來意,“半仙”緊閉雙眼,伸出一個指頭,卻不是說話。三人不解其意,請求解釋,“半仙”搖了搖頭說:“此乃天機,不可泄露。”三人無奈,隻好下山而去。
徒弟悄悄問“半仙”:“師父,你對三人隻伸一個指頭是什麼意思?”
“傻瓜,這個竅門還不懂!他們一共三個人,將來如果有一個考中,那一個指頭就代表考中的那一個;有兩個考中,就表示一個考不中;如果都沒考中,這一個指頭表示一齊落榜了。”
俗語雲:“水至清則無魚”,我們在論辯時不一定都要咬文嚼字,有時常能歪打正著,運用模糊應付法更能顯示你機智、幽默的才華。
(3)明知故問
為了論辯的需要,有時候為了明辨是非,采用明知故問的方法,自己心裏本來非常清楚,甚至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問題,但為了論辯的需要,又直接向對方提問,其目的是提醒對方對某一個簡單問題的注意,同時說明一個道理,它一般用於說服、論理等場合。
提出的問題要簡單,最好是眾所周知的問題,或者是公眾承認的事實。如果問題提得太深,則達不到論辯致勝的目的。
此法還用於探聽虛實,其目的是為了套出口供,自己掌握更多的材料,這種方法常用於法庭審判。
明知故問,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從已知到未知,“問”,隻是一種手段,而解決未知的問題才是目的。因此,“問”,可以連續地進行,而且步步深入,直到最後得出自己需要的結論。
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口才家藺相如,先在秦廷戰勝了殘暴的秦王,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後在澠池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由於如此巨大的功績,藺相如被拜為上卿,地位超過了趙國宿將廉頗。
這事惹惱了急躁剛直的廉老將軍,他想:我出生入死,攻城野戰,功勳卓著,才贏得眼下的高位。那藺相如有何本領?他不過是搖唇鼓舌,和秦國打了兩次交道罷了。他原本地位那樣低賤,現今卻官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這口氣?見到他,非羞辱一頓不可。
藺相如聽說這事,每逢上朝就經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頗爭位次先後,有時外出,遠遠見到廉頗的車馬,藺相如就急忙個人把車讓到小巷子去。
藺相如的門客目睹這些情況,頗為不解,紛紛說:“我們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才離開親屬朋友,投到您的門下。現在您和廉頗居於同等地位,他說出那樣難聽的話,您卻躲起來,害怕得不得了。對那種難聽的話,平民百姓都難忍受,何況像您這樣的大臣呢?我們沒什麼本領,請允許我們辭別吧?”
麵對眾門客激烈的言詞,怎麼辯解呢?藺相如先不作下麵解釋,卻采用“明知故問”的方式,岔開話題,問了一件似乎無關的事:
“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兩個哪一個厲害?”
“廉將軍當然不如秦王!”眾門客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麼,秦王有那樣大的威風,我敢在秦廷大聲叱責他,還敢於責罵他的文武高官,我雖無能,難道會隻害怕廉頗嗎?我所想的是: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侵擾我趙國,隻是因為我和廉頗兩人在罷了。現今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我這樣避讓廉將軍,就是把國家的急事放在前麵,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後麵啊!”
眾門客頓時領悟,由衷折服。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軍羞慚不已,立即上藺府“負荊請罪”。
明知故問是法官的一“術”,其目的是憑借已經了解的一點東西“敲山震虎”,從而掌握更多的材料。
為了論辯的勝利,有的時候需要勇氣,有的時候需要謀略,明知故問法則屬於後者,它的特點是提醒對方,使其醒悟,最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