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借局布勢
向別人扔汙物的人,會把自己弄得最髒。褻瀆別人的人,也同樣會受到人們的鄙夷。“借局布勢”一語源於《三十六計》。其中第二十九計解語雲:“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意思是,借其他局麵布成有利的陣勢,雖兵力弱小,但陣容顯得強大。鴻雁高飛,橫空列陣,憑著羽毛豐滿的雙翼助長氣勢。這裏取其意用之,指在應對中借助對方的立論方式及客觀環境中一切有利的因素來打擊對方。
某青年素以愚弄他人而自鳴得意。一天,同村的孫大爺趕著毛驢路過他家口,該青年正在吃早餐,見孫大爺過來,便衝他喊:“喂,過來吃點東西吧!”孫大爺連忙應答:“謝謝你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不料,這青年又鬧起了惡作劇,一本正經地說:“我沒叫你,我是在叫你的毛驢哩!”說完使得意地笑了起來。孫大爺以禮相待,卻反遭這毛小子一頓侮辱,心中好不氣憤。隻見他抬起右手,“啪啪”打了毛驢兩耳光,罵道:“你這蠢貨,出門時我問你外麵有沒有朋友,你說沒有,沒有怎麼人家請你吃東西?”說完又在毛驢屁股上抽了兩鞭子:“看你這畜牲以後還胡說不胡說。”說完翻身上驢,揚長而去。那個以愚弄他人為樂的青年滿臉羞愧。
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小夥子終於鬥敗在老先生手下。小夥子心術不正,出口傷人,此乃邪惡之輩。老先生堂堂正正,安份守己,此為忠厚之人。邪惡譏嘲忠厚,真是大逆不道。老先生借助打驢耳光這個戲劇性動作,創設了辯駁的環境,增強了反駁的力度,此謂“借局布勢”。古聖賢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小夥子的言行必受千人所指,但把話轉回來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偶有小過,不會傷害整體形象,改錯便是好人,小夥子被老先生猛擊一掌,定會自責、自醒的。
借局布勢,全憑著一種機智與應急能力,它是審時度勢的快速反應,是抓住環境並超越所處環境的較量。
(5)自我解嘲
自嘲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質量,彌補人和人之間的鴻溝。自我解嘲是用誇張的、嘲笑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某事物的獨特認識,從而來展示一種詼諧與達觀。麵對遭遇到的窘境與難堪,我們坦然處之,並做出與眾不同的闡述。從窘態中逃出,求得超然灑脫。
西班牙畫家魯本斯奉國王之命出使英國。一次,他應邀作畫,英國的一個大臣問他:“尊貴的大使閣下,您在業餘時間經常以繪畫自娛嗎?”魯本斯回答:“不,繪畫是我的專業,業餘時間我才當大使玩玩兒。”
一些官僚政客,常把“官”看得很重,心中存有“惟官獨尊”的觀念,他們瞧不起別人從事的事業,這位英國大臣的問話中,就含有這樣的意味。魯本斯沒有拜倒在高爵顯宦的腳下,他的回答不卑不亢,何其藝術,何其瀟灑!他自嘲了自己當大使是業餘而非專業,把窘境推給了對方,把尊嚴留給了自己。
大凡早年謝頂的人,對“頭上景觀”是比較敏感的。有兩位同學多年不見,一日相遇,一位大驚失色:“啊,你的頭發……”話未說完,自知失言另一位餘發可數卻梳理有序的同學,卻泰然自若地笑答:“我的頭頂那些朋友勞苦功高,我豈敢怠慢,隻能各賜封地,好生相待。”一番自嘲,氣氛立即融洽。
有人觸及到了自己敏感的事情,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要注意,這時要有克製力,莫失誌,比較傑出的表現是,能使不利局麵出現轉機,上則故事中,那個脫發者是最忌諱別人說他的頭發的,但是既然被人說了,又不能聽而不聞,也不能消極對待,而應該積極的回應,采取自嘲之法,不失為良策。
赫伯·特魯在《幽默的人生》一書中,把自嘲列為高層次人的幽默,因為它需要開闊的胸懷和高度的智慧。嘲笑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過失,要有幽默感;同樣調侃自己的長處,也是幽默感的凝聚。
(6)以謬製謬
此法是精心設計的心理過程,通過有效地誘導與轉換,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突然麵對荒謬,忍俊不禁。人們常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此為製勝的一個妙法,它與“請君入甕”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朝武則天的時候,有人告了周興,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理此案。來俊臣假意同周興喝酒,問周興:“逼供最好用什麼刑?”周興說:“隻要把犯人裝進大壇子,架上炭火一燒,就什麼都承認了。”來俊臣按周興的辦法準備好甕,周圍點上炭火,說:“有宮裏的命令要我審問老兄,請老兄入甕吧。”周興一看嚇壞了,隻好招供。
以謬製謬法,與上麵的故事極其類似。但是人們讀了上麵這則請君人甕的故事,決不會產生幽默感。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呢?這正是我這個話題所要談及的,之所以要舉出這個故事,就要做一個比較論述。請看下麵的這則幽默故事:
伏爾泰有一個很忠實的隨身小廝,可他有些懶惰。
一天,伏爾泰對他說:“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來。”小廝趕忙殷勤地把鞋拿來了。伏爾泰一看驚呆了:鞋仍然布滿昨天出門時沾的泥跡塵埃。他問道:“你怎麼早晨忘了把它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