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讚美——交友的智慧(5)(2 / 3)

1953年6月,早已79歲的英國首腦邱吉爾,到百慕大參加英、美、法三國會談。他利用年事已高的借口,時常裝聾,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法國外長皮杜爾在一係列問題上討價還價,使大家頗感頭痛。艾森豪威爾幽默地說;“裝聾成為這位首相的一種新的防衛武器。”

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相在菠茨坦舉行會談。在一次會談休息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斯大林說:“美國研製出一種威力非常大的炸彈。”暗示美國正擁有原子彈,對斯大林進行心理挑戰。在杜魯門講話時,英國首相邱吉爾兩眼盯著斯大林的麵孔,觀察反映,斯大林像沒聽見一樣,未露出絲毫異常的表情。後來許多回憶說,斯大林好像有點聾,沒有聽清楚。其實,斯大林不僅聽清楚了這句話,而且聽懂了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會後,他告訴莫洛托夫說:“應該加快我們的工作進度。”兩年後,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使西方社會大吃一驚。

在論辯中,裝聾作啞是一種“軟”的策略,不露聲色,大智若愚,待機反駁,後發製人,是裝聾作啞法的主要特點。

(2)歧義岔答

歧,是分歧,岔,故意避開。這是日常論辯中為解脫窘境的“脫身術”。當有些問題我們無法正麵回答或者不便回答時,可以把問題岔開,這種方法就是所說的歧義岔答法。

岔題要有術,它基本上是先對問話的一種聯想,然後把問題岔開。

回答要迅速,不能拖時間太長,否則就完全失去了意義。

在答話過程中前麵盡量埋下包袱,不露任何破綻,最後造成一種幽默的效果。

教師:“誰能在地圖上指出美洲的位置?”

尼克走到地圖前麵,準確地找到了美洲的所在。

教師:“好,同學們,再告訴我誰發現了美洲大陸?”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

“尼克!”

在上地理課的時候,地理老師用手指著地圖的一個地方,問一個叫伯特的學生:“這是什麼,伯特?”伯特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但又不願意說不知道,就岔答道:“是你的手指。”老師說:“不,我問你我手指的是什麼?”伯特又答道:“是地圖。”老師又說:“不,我問的是地圖上的符號表示的是什麼?”伯特又答道:“表示地球上的一個實際地方。”老師都氣糊塗了,可也想不出伯特的回答如何錯誤,就讓他坐下了。

文革期間,一農民在傍晚行船,一個幹部模樣的人從橋上經過,見下麵有船行過,疑有私貨,就不客氣地問道:“下麵走的是什麼船?”答曰:“木板船。”又問:“幹什麼的?”答曰:“行船的。”旁邊的人聽罷,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問者帶有責問口氣的兩句話,被回答者巧妙地岔開,使問的人很尷尬。

按理講,行船的農民是了解問話的用意的,“什麼船”的問話,所問的是船上裝的什麼東西,決不是問船的質地。答話者有意岔開,問的人不好再問。所謂“幹什麼的”,是問行船去幹什麼事的,而不是明知故問行船與否。答話者又以不提供任何話語信息的“行船的”岔開去,使得兩次問話,兩次落空。

岔題乃是一種機辯的辦法,它能幫助擺脫尷尬,走出困境,而且常能製造出許多幽默來,你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