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假當真
假戲真作,並表演得非常真實,幾乎可以亂真,從而得心應手地處理某些棘手事情。哲人說,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哲人的思考,總是對事物做出真理性的認識。而在語言應酬中有時卻要與真理性的認識暫時分道揚鑣。以假當真,就是明知其是假,偏偏當成真,以此來推理,來作判斷,造成真理的邏輯關係鬆弛,甚至完全瓦解,起因與結果不相幹或不相稱。
以假當真法可以用來搪塞、推委,從而為自己開脫:
8個士兵請了一天假到城裏去玩,可是到第二天早上出操時還沒回來。中尉十分惱火。
7點鍾以後,第一個士兵回來了。
“非常抱歉,長官。”他向中尉解釋道,“我的表慢了,沒有趕上火車,就租了一輛汽車往回趕。可是半路上汽車又壞了,我隻好到村子裏買了一匹馬,誰想到馬又死了。我跑了10多裏才趕回來。”
中尉對他說的話十分懷疑。緊接著又陸續回來了6個士兵,全都是那一套誤了火車、租汽車、買馬的借口。中尉正要發作,最後一個士兵到了。
“我誤了火車,就租了輛汽車……”
“住嘴!”中尉揪住他咆哮道,“你再說汽車壞了嗎?”
“不!長官。”士兵喘了口氣,“汽車沒壞,但路上有那麼多壞了的汽車和死馬,汽車過不來呀!”
士兵們貪戀城裏的景致,因此都回來晚了。他們都很愛麵子,想編點理由蒙騙過去。可是他們的謊話編得太蹩腳,一下就讓中尉給識破了天機。當前7個士兵敗下陣來後,最後一個土兵回來了。能夠編的理由都讓別人說盡了,他別無選擇,隻好硬著頭皮往上衝了,真有點窮途末路的感覺。這個士兵靈機一動,幹脆以假當真,說不定還能扭轉乾坤呢。前幾個士兵都是平鋪直敘地編謊話,引不起中尉注意力的震動,逗不起興奮,況且士兵晚歸,他正在氣頭上呢。最後回來的這個士兵編的謊話,前半截似在中尉預料之中,後半截則在中尉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因為他是把那些士兵的假話當真,所以在路上才被那麼多壞車、死馬擋住。他的話帶給了中尉以情緒上的波折,發生了心理期待的陡轉,中尉或許能表現出對他的幽默機智的讚賞;如果真是那樣,這士兵還真遇赦有望。
以假當真法還可以用於一般的應酬中:
有個愛吹牛的導遊員,不論對英國人還是美國人,都不會忘記提起他的父親。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文化宮是我父親主持建造的。”
“這是政府大廈,附帶提一下,這幢大廈是我父親設計的。”
來到死海邊,導遊喊道: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來到死海邊了。這死海……”
“我們已經知道了,”一個旅遊者打斷他的話說,
“它是你父親打死的!”
喜歡吹牛的人都有一種極強的表現欲。其實,恰當的表現並沒有什麼不好。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人與人之間需要了解,需要溝通,彼此要結成一種互惠互助的關係。適當的自我表現,能夠起到自我推銷的作用,它可以讓人們更多地認識自己,而過度地表現,則適得其反,有時甚至弄巧成拙。上例中的那個導遊員,可謂表現欲太盛,把他的父親誇讚成仿佛是一位萬能的神。人們對導遊的父親這“不凡”的業績,顯然要提出質疑的,要刺激他一下,使他猛醒,讓他的吹噓懸崖勒馬。旅遊者以導遊的吹牛為真,順水推舟,說死海也是導遊的父親打死的,其荒謬是顯而易見的,而這荒謬恰好折射出導遊以前說的話不可信。這也是旅遊者的一種借題發揮吧。
(4)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