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批評——為人的學問(1)(1 / 3)

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地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甜口良藥的治病的效果。

批評要注意語氣

(1)導而勸之

這就是說你如果發現人家錯誤之處,要有意地把“錯誤”引開,再規而勸之,使人家自覺地改正錯誤。

例如:

有一位開計程車的小夥子,有一個不好的毛病,就是他在開車時,一隻手把方向盤,一隻手伸出車外,把車開得飛快。

有一位坐車的老人,一直提心吊膽,雖然這小夥子開車技術很熟練,可是誰能保證這種雜技表演式的開車法不出意外事故呢?老人幾次張口想勸一勸小夥子,可是一麵之交,怎麼開口?他看著小夥子伸出車外的手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疏導辦法,讓小夥子自己改正錯誤。老人對小夥子說:

“小夥子,這個地方是不是經常下雨呀?”

小夥子隨口答道:

“可不是,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哪!”

老人關心地說:

“你把手拿進來怎樣?如果下雨了,我會告訴你的,你一隻手開車太危險啦!”

小夥子這才意識到老人是在糾正他把一隻手放在車外的毛病,立即一笑,終於把手縮了進來。

老人並沒有多費口舌,就使小夥子認識錯誤,且馬上改正了過來,其訣竅就在一個“導”字上。司機小夥子把手伸出車外,絕不是為了試試是否下雨,而是一種壞習慣。老人明白,小夥子也明白。但是,如果老人直截了當地指出小夥子這毛病,忠言就會逆耳。老人深明此理,所以他非但不言其非,反而故意往好的方麵導解,一方麵給小夥子留麵子,一方麵又指出了他的毛病,使其樂意而改之。

(2)刺而動之

這就是用幽默的方式、以犀利的言辭去刺對方的“痛”處,使對方受到隻聞“雷聲”、未被“雷擊”的震撼,產生一種“折射”的良好效果。

例如:

十九世紀,日本有位著名的學者,叫佐久間象山,以談鋒犀利著稱。

有人問他:

“怎樣才能成為富翁呢?”

佐久間象山心想,這個人眼裏隻有金錢,得刺一刺他,於是說:

“你抬起一條腿來小便看看。”

問的人一聽,頗為不悅。

佐久間象山卻視而不見,繼續說:

“對,就是這個樣子,像條狗。如果規規矩矩做人,是沒法子當富翁的。”

問的人立即點頭一笑,好像明白了這其中道理。

佐久間象山的回答,言辭不謂不犀利。但其鋒芒不是直接指向問話者,而是刺那些不規矩的富翁。因為人們的心理,總是蔑視那些不擇手段謀取金錢的富翁。盡管佐久間象山言辭犀利,無疑也會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會心的微笑。對那個問話者來說,他雖然沒有直接受到刺激,但卻間接受到“觸動”,取得了一定的“折射”效果。但要注意,這種刺,不是“怒罵”,隻是“笑罵”而已,使對方在“笑罵”中有所領悟。

批評要注意對方自尊

人人都喜歡表揚、稱讚,批評總是令人難堪的。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發現別人的錯誤而不能指出,甚至還要隨聲附和,那會是件多麼令人難過、不安的事情。

因此,要擺脫“說”還是“不說”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麵,需要掌握批評的技巧,批評是交際中最難把握的一種表達方式。要考慮時間、地點、對象等多種複雜因素,其宗旨是要照顧對方的自尊心,力求不傷害對方。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麵:一位領導不分場合對其下屬大聲斥責,以為這樣就可以樹立威信,下屬才會服從他;一位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嘮嘮叨叨不停指責孩子的缺點,以為這就是對他們的愛;一位老師一臉嚴肅在學生的考卷上指指點點,厲聲訓斥,以為這樣他就會發奮學習;同事之間、鄰裏之間、朋友之間不顧方式地指責對方的缺點、過失。他們的作法對嗎?且不評判,看下實際效果吧。這種批評方式往往事與願違,即使對方感到自己的錯誤,也會強詞奪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歡而散。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

可見,批評的方法是關鍵,方法不同,效果截然也不同。批評成功的條件,基本概括起來有三條:一是誠心;二是有徹底、中肯的分析;三是運用恰當的批評方式。下麵具體學習一下批評的方式吧。

(1)啟發式。要使對方從根本、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需要批評者從深處挖掘錯誤的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幫助他認識、改正錯誤。

(2)幽默式。幽默式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緩解批評時緊張的情緒,啟發批評者思考,從而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創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

伏爾泰曾有一位仆人,有些懶惰。一天,伏爾泰請他把鞋子拿過來。鞋子拿來了,但布滿泥汙。於是伏爾泰問道:“你早晨怎麼不把它擦幹淨呢?”“用不著,先生。路上盡是泥汙,兩個小時以後,你的鞋子又要和現在的一樣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