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沒有講話,微笑著走出門去。仆人趕忙追上說:“先生慢走!鑰匙呢?食櫥上的鑰匙,我還要吃午飯呢。”
“我的朋友,還吃什麼午飯。反正兩小時以後你又將和現在一樣餓嘛。”
伏爾泰巧用幽默的話語,批評了仆人的懶惰。如果他厲聲喝罵,命令他,則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了。
(3)警告式。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對其進行批評。可以用溫和的話語,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做到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的作用。
春秋時期,秦國準備襲擊鄭國,軍隊走到魏國時,這個消息被鄭國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圍做買賣,但他不忍自己國家蒙受損失,便打算勸秦國主將改變主意。
弦高如果以硬對硬,肯定會適得其反。於是他帶了千張熟牛皮,趕了百頭牛作禮物,犒賞秦軍。他故作恭敬地說:“我國國君已經聽說您將行軍經過敝國,已準備好糧草招待。還特地派我來犒勞您的隨從。”
秦將一聽這話便了解到鄭國已對他們有所防備,不易攻擊。便打消了攻擊鄭國的念頭。
弦高的“棉裏藏針”對秦國的警告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即未動一兵一卒,又保全了自己的國家。警告式的批評在這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如果對方自我意識差,依賴性強,不點不破,不明說不行,則可以用嚴肅的態度、較尖銳的語言直接警告他。
(4)委婉式。委婉式批評也稱間接批評。一般采用間接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的餘地。其特點是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
有一次宴會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蕭伯納旁邊,帶著嬌媚的笑容問大作家:“親愛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麼辦法嗎?”蕭伯納鄭重地對她說:“有一個辦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麼想也無法把這個詞翻譯給你聽,因為‘幹活’這個詞對你來說是外國話呀!”
蕭伯納這種含蓄委婉,柔中帶剛的批評方式,效果極強。
總之,批評的方法應以教育為主,用事實教育人,用道理開導人,用後果提醒人,從而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批評不要太直接
直接地批評人,往往讓人難以接受,所以要講究一點策略。
(1)將否定改為反問。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是我們批評人時常用的口吻。
“你這樣做對嗎?”這是反問句。很顯然,否定句式消極作用大,而疑問句則容易促使對方自我反省。
(2)把批評者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
“我認為你不對”,這是第一人稱:“大家都認為你不對”,這是第三人稱。這一改動,緩和了批評者和對方的直接衝突,但被批評者的壓力卻反而增大了,他不能不考慮“大家”的看法。
(3)通過責備自己,啟發對方做自我批評,從而認識和改正錯誤。
人們常有這樣的經驗之談,感情抵觸,一點“鹽醬”也進不去;感情好了,叫他幹啥就幹啥。這話雖然不盡科學,但說明了一個道理,說服人,教育人時,首先必須奠定感情基礎。感情融洽了,尤如敞開了大門,正確的思想就易於被對方接受。
如果一個人有錯,常會在感情上出現“戒備狀態”,怕人家整他,暗暗地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如果批評者不注意這一點,出了問題便劈頭蓋臉地說一頓,很容易造成對方的抵觸情緒,你講的道理他聽不進,錯誤也不易改。責備自己恰好是打開這一門戶的鑰匙,嚴於剖釋自己的思想,並在剖釋自己的過程中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很容易引起對方情感上的變化,進而觸及自己的思想,克服自己的毛病,這樣,勸說者就達到了目的。
(4)就事論事,不要針對對方人格。
像“你這個人還要不要臉?”,“這件事證明你心地不善”之類的話,說出來最傷人心,要絕對避免。
俗話說:“話不要說得太絕。”所謂“太絕”,就是太抽象,太絕對。抽象也有程度之分,比如“你這人太差勁了”,比起“你這人老是遲到,真是太差勁了”,顯然前者抽象一些。如果猛然一句“你這人太差勁了”,對方一定會莫名其妙,無所適從,後者的說法不那麼抽象,相對來說容易被對方接受。
因此,向別人提意見時,應盡量具體點,對方才容易接受。話越抽象,越容易使對方糊塗。他會一直想著你話中的含意,甚至不知如何作答。
批評要有理有據
指出別人的缺點,因可能與對方意思相違而傷害到對方,又怕對方態度蠻橫傷及自己,這時,需要用讚美的話語做中和劑,令對方反駁不是,發怒也不是,批評得有理有據,令其心悅誠服地接受。
首先必須設想一個限度,否則你的忠告也許會適得其反。當你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必須先認識到人類的脆弱及不完美,且抱持著自我反省的心態。而且要抱持著與對方一同背負過失的謙虛態度,讓對方發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次,為了免於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必須要事先準備些讚美的話,在批評他人之前,先將這副“靈丹妙藥”給對方服下,然後再轉入正題。當對方因你指出的缺點或難過或難以接受時,讚揚就起了很大的中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