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批評——為人的學問(2)(1 / 3)

另外,一個過錯進行一次批評。要想對一個已知過錯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夠了。批評兩次完全沒有必要,若多一次就成了嘮叨了。批評要做到適可而止,如果總把過去的錯誤翻出來並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對於批評者來說完全是愚蠢和無效的。

批評要恰到好處

《說苑·正諫》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知道這個計劃會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於是對左右的人說:“誰要是對我攻打楚國發表反對意見,我就讓他去死。”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來指出這個計劃的錯誤,攻打楚國會給吳國帶來很大危害。吳王的宮廷近侍少孺子為了勸諫吳王,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吳王早朝時發現少孺子渾身濕漉漉的,就問他是怎麼回事。少孺子說:“我帶了彈弓,在後花園閑逛,想打隻飛鳥。突然我發現了一件讓我不能忘懷的事情:一隻蟬在樹上淒厲地鳴叫,喝著露水。蟬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當作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屈著身子,張著足爪,沿著濃密的枝條,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蟬。可螳螂哪裏知道,這時有一隻黃雀正藏在不遠的一根樹枝上,正要展翅飛來啄那隻螳螂!黃雀伸著脖子以為很快就可以將螳螂吃到嘴裏,哪裏會想到這時我正用彈弓瞄準它,它也完蛋了!這三個小東西,都是隻顧前,不顧後,它們的處境真是太危險了!……而我呢,是因為看到這麼精彩的場麵,時間久了,讓露水把衣服都沾濕了!”吳王聽了少孺子的話,心中猛然警醒,同時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於是決定放棄攻楚的計劃。

少孺子本來就是要批評吳王錯誤的計劃,但鑒於吳王的威嚴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進行批評,於是連用三種動物,比喻其做事隻圖眼前利益,不知禍害就在後麵,從而使吳王醒悟,接受了他的批評。正是因為少孺子懂批評的藝術,將批評意見寓於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進了忠言,可見恰到好處地運用批評之言,是能否達到批評效果的決定要素之一。

批評要講究方法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且人們犯了錯誤都很難及時醒悟,甚至不願承認。這樣,就很有必要對他人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而糾正他人的錯誤又往往是一種得罪人的事。

的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始終很樂意傾聽他人的批評,接受他人的批評的。有的人做錯了事,不但不會坦然地承認,反而還會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從人的心理來看,即使是極小的疏忽或錯誤,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在一經指正之後就坦率地、不作解釋地承認。但是,現實生活中,無論父與子、兄與弟、上下級、同事,還是知己、朋友,都有相互糾正錯誤的義務,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那麼,在糾正他人的錯誤時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易於為對方所接受呢?如下方法可供參考:

(1)對人要具有極大的同情心,這樣我們就不僅不會對人吹毛求疵,反而會對產生錯誤的原因加以諒解。而且,我們要時刻想著自己與對方是站在一邊的,而不是和他敵對的。

(2)說話要溫和委婉,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如果說話令人無法忍受,那麼即使對方嘴上承認,但心裏也是不會服氣的。

(3)糾正他人錯誤的言語越少越好,最好能一兩句就使對方明白,然後轉至其他話題,不可滔滔不絕,使對方陷於窘境,甚至產生反感。

(4)別人做錯了事情,我們對其不妥之處固然須加以指出,但對其可取之處更須加以極大地讚揚。這能使對方心理保持平衡,心悅誠服。

(5)改變他人的意見時,最好能設法使自己的意見不知不覺地移植給他,使他覺得是他自己改正了,而不是由於受了我們的批評。

(6)對於別人出現的不可挽回的過失,我們應該站在朋友的立場上,給予懇切正確的指正,使他知過而改,而不能對之施以嚴厲的責問。

(7)糾正別人過錯時,切忌采用命令的口吻,最好采用請教式的語氣。

(8)采用旁敲側擊的方法,隱晦地指出別人的錯誤,以保留對方的自尊心,使他自覺地改正過失。

當然,糾正錯誤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都不外乎是怎樣講究策略,隻要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就能成功。

批評要用事實說話

有時候批評他人,不需迂回曲折,環山繞水地暗示一番,隻需要用事實輕輕一點,就能夠達到效果,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一個病人在和醫生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可等了15分鍾後醫生才到。他非常氣惱,覺得醫生這種不守信用的行為實在是無禮,他必須提出批評,否則心裏感到不平衡:自己受到了輕視,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他通過以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批評意見。

他進入醫生辦公室後,先用手指了指手表,然後冷笑了一聲說:“現在是2點15分。”醫生似乎沒明白他的意圖,敷衍說:“是嗎?”醫生的回答更激怒了這位病人,可他仍是說:“現在是兩點過一刻。”盡管他內心是非常憤怒,可臉上仍保持平靜。他在克製自己,試圖用暗示讓醫生明白自己的意思。可醫生仍裝糊塗:“兩點過一刻又怎麼樣?”這下病人忍無可忍了,終於指出了醫生的錯誤:不該遲到,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不守信用。醫生這才向他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