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厚是見機行事,灰是靜觀其變(1)(2 / 3)

第二,權衡事情的利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聰明人做事,在注意其利益的同時,也不忽視與之相伴的害處。他們往往能兼顧利害得失。在這點上,我們不妨吸取古人的經驗和教訓。

漢魏時,朝廷將歸降的羌中鮮卑人多安置在塞內各州郡。後來鮮卑人勢力日益膨脹,經常在關內尋釁鬧事,挑起民族矛盾,殺害地方官,侵擾附近村落,漸漸成為禍害。晉代時,侍禦史郭欽提出了正確辦理這件事的方案,他請求朝廷乘平吳的餘威,把鮮卑人分散到內地或邊疆,加強交通要塞,真誠地對待少數民族。朝廷對這個處理方案沒有采納,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麵。

當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時,往往會不顧利害得失匆匆行動,因而不免受挫。相反,兼顧利害得失者,無論辦什麼事都不會陷入困境。

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人因事而變。“變”之前要能料事,這樣才能選擇正確的方向,合理地應對變化,處於不敗的勝境。

3.該放手時要放手

在印度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式捕捉猴子:把猴子特別愛吃的一種堅果放在一個堅固的盒子裏麵,在盒上開一個剛好夠把猴子的前爪放進去的小口。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用這種方法捕捉猴子非常奏效,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我們一定會嘲笑猴子很蠢!鬆開爪子不就仍然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嗎?但想想我們自己,看看一些身邊的人,就發現:其實,人也會犯猴子的錯誤。

因為放不下到手的名利、職務、待遇,有的人整天東奔西跑,荒廢了工作也在所不惜;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的人費盡心機,利用各種機會想撈一把,結果卻是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利的占有欲,有的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就算丟掉人格的尊嚴也在所不惜,一旦事件敗露,才後悔莫及……

商人狄利斯和他長大成人的兒子一起出海遠行。他們隨身帶上了滿滿一箱子珠寶,準備在旅途中賣掉,但是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這一秘密。一天,狄利斯偶然聽到了水手們在交頭接耳。原來,他們已經發現了他的珠寶,並且正在策劃著謀害他們父子倆,以掠奪這些珠寶。狄利斯聽了之後嚇得要命,他在自己的小屋內踱來踱去,試圖想出個擺脫困境的辦法。

兒子問他出了什麼事情,狄利斯於是把聽到的全告訴了他。

“同他們拚了!”兒子斷然道。

“不”,狄利斯回答說,“他們會製服我們的!”

“那把珠寶交給他們?”

“也不行,他們還會殺人滅口的。”

過了一會,狄利斯怒氣衝衝地衝上了甲板,“你這個笨蛋兒子”他叫喊道,“你從來不聽我的忠告!”

“老頭子!”兒子叫喊著回答,“你說不出一句值得我聽進去的話!”

當父子倆開始互相謾罵的時候,水手們好奇地聚集到周圍。老人然後衝向他的小屋,拖出了他的珠寶箱。

“忘恩負義的家夥!”狄利斯尖叫道,“我寧肯死於貧困也不會讓你繼承我的財富!”說完這些話,他打開了珠寶箱,水手們看到這麼多的珠寶時都倒吸了口涼氣。狄利斯衝向欄杆,寶物全都投入了大海。

過了一會兒,父子倆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那隻空箱子,然後兩人躺倒在一起,為他們所幹的事而哭泣不止。後來,當他們單獨一起呆在小屋時,狄利斯說:“我們隻能這樣做,孩子,再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救我們的命!”

“是的,”兒子答道,“您這個法子是最好的了。”

輪船駛進了碼頭後,狄利斯同他的兒子匆匆忙忙地趕到了城市的地方法官那裏。他們指控水手們的海盜行為和犯了企圖謀殺罪,法官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問水手們是否看到老人把他的珠寶投入了大海,水手們都一致說看到過。法官於是判決他們都有罪。

法官說:“什麼人會棄掉他一生的積蓄而不顧呢,隻有當他麵臨生命的危險時才會這樣去做吧?”水手們隻得賠償了狄利斯的珠寶,法官因此饒了他們的性命。

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盤算,學會放棄。盤算之際,有掙紮有猶豫。沒有人能夠為你決定什麼該舍,什麼該留。所謂的豁達,也不過是自己能正確地處理去留和取舍的問題。丟掉一個即使沒有它也不會對你產生多大影響的東西,你會對自己說,你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還有更好的在等著你。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

其實,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多一點中庸的思想,靜觀萬物,體會像宇宙一樣博大的胸襟,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秘方。

在電影《臥虎藏龍》裏李慕白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把手握緊,什麼都沒有,但把手張開就可以擁有一切。”這一取舍的道理誰都知道,可身體力行卻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