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厚是見機行事,灰是靜觀其變(1)(3 / 3)

其實有時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自己心裏可能會更清楚,隻是覺得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好處,權衡利弊,哪樣都舍不得放手。但是在生活中並沒有在同一情形下勢均力敵的東西,它們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差別。因此,你應該選擇那個對長遠利益更重要的東西。

有些東西,你以為這次放棄了,就不再會出現,可當你真的放棄了,你會發現它在以後的日子裏仍然不斷出現,和當初它來到你身邊時沒有任何不同。所以那些你在不經意間失去的並不重要的東西,完全可以重新爭取回來,這樣就不必為有所失去而耿耿於懷了。

4.把思維從“死角”裏釋放出來

從來不存在所謂的無路可走,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隻要你不鑽牛角尖,讓你的思維從“死角”裏走出來,嚐試改變思路,一定會找到新的出路。

一位老人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

老人年輕時,打算寫本書,那時他自以為了不起地想在書中加進點“地方色彩”,於是就利用假期出去尋找。他要在那些窮困潦倒、懶懶散散混日子的人們中找一個主人公,他相信在那兒可以找到這種人。

經過多日的尋找,有一天他果然找到了這麼個地方,那兒是一個荒涼破落的莊園,最令人激動的是,他想象中的那種懶散混日子的味兒也找到了。一個滿臉胡須的老人,穿著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為一塊馬鈴薯地鋤草,在他的身後是一間沒有油漆的小木棚。

他立刻轉身往家走,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機前。然而,當他繞過木棚在泥濘的路上拐彎時,又從另一個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這時他突然下意識地停住了腳步。原來,從這一邊看過去,才發現老人椅邊靠著一副殘疾人的拐杖,有一條褲腿空蕩蕩地直垂到地麵上,頓時,那位剛才還被他認為是好吃懶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個百折不撓的英雄形象了。

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敢對一個隻見過一麵或隻聊過幾句的人輕易下判斷和做結論了。

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的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一差錯,那一定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路行不通。既然發現了問題,此時,人作為問題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人不要重犯錯誤,而是要開闊思路,改變招數。

積極地想辦法,才會有辦法。隻有相信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人的智力提高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隻要你能夠戰勝畏懼,並下決心去努力,你就能找到越來越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人幹活偷懶,那一定是因為現行的規則能給他偷懶的機會。有人不求上進,那一定是因為激勵措施還不夠有力,或至少是你還沒找到激勵他的方法。有人需要別人監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為你還沒有設計出一套足以讓人自律的遊戲規則。如果某一環節經常出現扯皮現象,那一定是因為這段環節上職責劃分得不夠細致明確。如果經常出現貪汙腐敗現象,那一定是某些漏洞給了他們許多犯罪的機會。

也就是說,原有的體製或慣有的思路已經出現問題,那麼,既然知道舊方法已經行不通,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不是就是改變呢?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好的製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製度,能讓好人變壞。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出現多次多人犯錯的事情,不是人錯了,而是老套路不管用了,該換招了。

做人、做事要講變通,千萬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一招行不通,就換另一招。隻要肯改變思路去尋求,就一定能發現新的出路。

5.看別人摸石頭過河

在一些前景不明朗的領域,且對其規則不甚清楚,那麼最好由其他人去探路。也就是把“摸石頭過河”的任務交給別人,自己盡管遲人一步,但是由於少走了彎路,仍然有可能後發先至。

假如過一條冰河,李嘉誠絕不會率先走過去,他要親眼看到體重超過他的人安然無恙走過,他才會放心跟著走。在進入一個陌生或新的領域時更應“謹慎”和“穩健”,應抱著一種試探的心理,逐步深入,所以應“慎重初戰”,對於第一次,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可見,穩健是一種見事不明的策略,是在對事情的走向還沒有一個結論性的判斷之前采取的守勢,是規避風險的高招。

這一高招在於,在自己對一個新的領域,或者一個新的市場還不十分了解,還把握不準的時候,不輕舉妄動,而讓競爭對手去衝鋒占先,“探路趟雷”,自己則按兵不動,靜觀其變,並做好積極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即刻幾步並作一步走,跟進競爭對手,突然發起攻勢,從而達到後發製人的效果。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就慣用這一策略,20世紀50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市場上露麵,各公司爭相上馬,意在先下手為強,爭奪占先之利。但是這一領域在技術、市場等方麵尚有許多未解決和克服的難題,先行雖有占先之利,但同時也要承擔風險和付出技術開發、市場培育開拓的較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