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鬆下公司表麵上不露聲色,按兵不動,實際上卻在密切關注著各個廠家的動向和市場反應,搜集、研究各方麵的情報;同時積蓄力量,研究技術,調動資金,等待時機。
經過一段時間各個先行廠家的奮力開發,電視機的生產技術和消費市場開始成熟,鬆下公司立即推出大批優質產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日本市場。後發者道更順,鬆下公司在電視機行業後來居上,至今雄踞主導地位。
在全新的領域或市場的開發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先行者必然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實力弱的人養精蓄銳,等待時機,以此免被對方吃掉。倘若競爭對手失敗了,你不必承擔任何風險與損失,還可從對手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看別人“摸石頭過河”,其實就是蓄勢待發,以劣勝優、以弱取強、以慢製快的競爭策略。如果策劃、運用得當,往往具有出奇製勝的功效,常可取得後發而先至的成效。
20世紀70年代初,受通貨膨脹的嚴重影響,香港居民的購買力大幅度下降,這給商業零售業帶來了很大壓力。於是各家商場商號為了爭取市場,紛紛降價銷售,展開了生死商戰,爭鬥的結果使許多大商場、連鎖店不得不收縮戰線以求保本生存,而那些中小商場商號有許多不得不關門。
以往主要從事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百佳集團,見時機成熟,乘機坐收漁利,收購了許多地處“黃金地段”的中小商場商號,組成了陣容頗大的商業連鎖店,在經濟的複蘇後,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這種以守為攻、後發製人,比較適合商業服務行業應用,如商品零售業、餐飲業、旅館業等。當形勢不宜速決時,放慢速度,靜觀其變;當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時,應該按兵不動,不介入競爭。但切不可放鬆警惕,要時刻注意對手與市場動向,積蓄力量,精心策劃,一待機會到來或時機成熟,即可奮力反擊,後發製人。
對此,一是要能沉住氣,要允許對手占先,甚至獲得一些占先之利,而你自己則要保持高度清醒,隨時掌握對手與市場開拓情報;二是積極而又秘密地備戰,要在對手毫無準備和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跟進”;三是選準時機,及時“突發”,不動則已,動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先行者,使之措手不及。
《孫子兵法》第三篇講“謀攻”,其核心之一是:“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意思是要勝人,可以采取屈人之術;要想攻城,可以采取巧拔之法,不必硬碰硬,損傷太多。同時還要采取圍、避等戰術,去實現謀攻目的。
正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隻有結好網,才能捕魚多。即使競爭者暫時失利,也要養精蓄銳,以求東山再起。
6.衝動容易受傷害
衝動是人的一種情緒反應,它是與冷靜相對立的。是一種情感特別強烈、理性控製很薄弱的心理現象。它往往與魯莽是相影行隨的,其特點是遇事不夠冷靜、聽不進別人的話、易動肝火、急於表態、輕易決策、不計後果。其實,當某種事情已經形成,並觸動你憂憤、傷心時,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靜,而不是衝動。因為隻有接受現實、冷靜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應對措施,如果衝動則可能會將事情帶入更複雜、更被動的情境之中。
三國中的蜀主——劉備曆盡艱辛終於擁有了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然而由於關羽的失誤,荊州被東吳奪了過去,關羽也被殺害。劉備聽說之後,悲憤交加,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他要起兵伐吳。劉備的這一決定是建立在冷靜的心態之上嗎?不是。此時,他完全被自己悲傷和衝動的心態所控製。趙雲勸劉備說:“現在的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曹操雖然死了,但曹丕卻篡漢自立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應該討伐曹丕,而不應該討伐東吳。倘若一旦與東吳開戰,戰爭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別的計劃就不能實施。望陛下明察。”
趙雲的這番話頗有道理,確實是審時度勢之言,然而,此時的劉備已徹底向心態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時勢了,他已不可能審時度勢了。他對趙雲說:“孫權殺害了我的義弟,還有其他忠良之士,這是切齒之恨,隻有食其肉而滅其族,才能夠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趙雲又勸說:“曹丕篡漢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間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劉備答道:“我不為義弟報仇,縱然有萬裏江山,又有什麼意思呢?”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審時度勢的能力。衝動的結果常常是徹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