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厚是見機行事,灰是靜觀其變(2)(2 / 2)

一個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應該的,這也是人之為人的特征。所以,我們說:“一個做事不考慮感情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然而,事情是複雜多變的,感情常常左右人們的理智,使人們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做出錯誤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我們又說:“一個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此時的劉備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態這一點上,他根本就無法與曹操相比;殊不知,曹操一家也曾被人所殺,他也曾有過切齒之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黃巾軍後,聲勢大振,有了一塊穩定的根據地,於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親曹嵩。曹嵩帶著一家老小四十人,途經徐州時,徐州太守陶謙出於一片好心,同時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親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並連續兩日大設宴席熱情招待。一般來說,事情辦到這種地步就比較到位了,但陶謙還嫌不夠,他還要派兵五百護送。這樣一來,好心卻辦了壞事。護送的這批人原本是黃巾餘黨,他們隻是勉強歸順了陶謙,而陶謙並未給他們任何好處。如今他們看見曹家裝載財寶的車輛無數,便起了歹心,半夜殺了曹嵩一家,搶光了所有財產跑掉了。曹操聽說之後,咬牙切齒道:“陶謙放縱士兵殺死我父親,此仇不共戴天!我要盡起大軍,洗劫徐州。”

將曹操的遭遇與劉備的情況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劉備僅死了一個義弟關羽,曹操卻死了一家老小四十餘人,曹操的恨應該更大更強烈。然而,當曹操率軍攻打徐州報仇雪恨之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呂布率兵攻破了兗州,占領了濮陽。怎麼辦?這邊大仇未報,那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如果曹操被複仇的心態所左右,那麼,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發展趨勢,也察覺不出情況的危急,就如同劉備伐吳一樣。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是一個十分冷靜沉著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會控製自己心態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況的嚴重性,他說:“兗州失去了,這就等於讓我們沒有了歸路,不可不早作打算。”於是,曹操便放棄了複仇的計劃,拔寨退兵,去收複兗州了。曹操的這個決定正確嗎?當然正確,因為,這個決定沒有受他複仇心態的任何影響,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靜的心態之上。因此,曹操能夠擺脫這次危機,保住了自己的地盤和勢力。

與曹操截然相反,劉備伐吳的計劃完全建立在複仇心態之上,這一心態使他不可能對局勢做出客觀準確的認識。他沒有認識到東吳經營時間已經很長,孫權善用賢人,上下團結一心,絕對不像劉璋之輩那樣柔弱;與此同時,北邊曹丕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向劉備的蜀漢政權發動攻擊,而自己的政權才剛剛建立不久,還需要進一步穩定人心;從大局來看,三國鼎立,魏國強大,蜀吳弱小,隻有連吳抗魏,才能長治久安。然而,劉備根本就顧不得這一切,隻憑自己複仇的心態而製定實施了伐吳的計劃。因此,其失敗是注定的。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雲中龍還是草中蟲,是大龍還是小龍,不僅僅是看你有無誌氣,還要看你在事處關鍵時,是否擁有冷靜的心態。衝動往往與魯莽是相影行隨的,由於缺乏理智,對自己常常不利,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人們遇事應冷靜思考。

7.誘惑麵前更要保持冷靜

孟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我所不要的東西,不幹我所不幹的事;求我必求,為我必為;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如此而已。”可見,誘惑麵前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不該得到的東西堅決不要,這樣才能避免吃虧上當。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朝廷裏,子敬和景昌是對冤家對頭,他們倆一直在明爭暗鬥,都渴望能獲得更高的位置和更大的權力。但是景昌比子敬走運,他被提拔了,而子敬卻什麼也沒得到。怎麼才能搞掉景昌,使景昌身敗名裂呢?子敬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

於是,子敬去拜見景昌,貌似誠懇地說:“景昌大哥,過去我有對不起你的地方,是我錯了,你一定要原諒我呀!”

景昌見子敬登門認錯,心下得意,擺出寬宏大量的樣子說:“沒什麼,過去的事情別提了,咱們團結一致向前看。”

子敬隔三岔五經常到景昌府上走動,每次都帶些小禮品,不輕不重,景昌漸漸地也就習以為常了。

有一天,子敬對景昌說:“現在李員外和海秀才在爭一片閑地為自己的私人屬地,海秀才跟我關係一向不錯,你看能不能幫海秀才說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