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遠數十年的創業曆程,雖然充滿艱辛、坎坷、不公,但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是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天時、地利和人和,他抓住機遇,方才從零起步一躍而成為企業界的明星,在西部鄉企乳品行業獨領風騷,但這不能全麵概括他的事業發展史。正像他自己說的,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同等的,關鍵的問題就看你抓不抓,會不會去抓,敢不敢去抓。所以說,張文遠的成功,一半是機遇善政,一半是才能膽略。

1978年,當他走馬上任來到滿目荒涼的棉絨廠時,除破舊的廠房、圍牆,就是士氣不振的十多個農民身份的職工,還有癱瘓的領導班子和三萬元的外債。麵對現實,他深深認識到加強企業管理的必要性。他狠下決心,果斷地辭退了一名副廠長,加強了領導班子的建設。在整頓職工隊伍中,硬是頂著人情糾葛的矛盾和發泄報複的風險,大膽地進行了優化組合。他把那些仗著“背景”、靠著“大樹”,不好好幹活並手腳不幹淨的職工堅決辭掉。張文遠說,下不了這個決心,企業遲早都要垮掉!

有個鍋爐工上班睡覺,他發現後,立即解聘。那個職工再三請求,並保證下次不再重犯,他卻斬釘截鐵地說:

“不行!上班睡覺這事,我們奶粉廠沒有下次!”

有個女工在收奶的時候,不慎弄錯了賬目,怕廠裏查出來處罰,就暗自在會計賬本上做了手腳,結果卻被查了出來。張文遠立即決定,扣發三個月工資,並將合同工改為臨時工。那個女工托人求情,說:

“娃知道錯了,你就高抬貴手,少扣點工資,給娃留點生活費吧。隻要把娃嚇嚇,以後注意就行了。”

張文遠對來人笑笑,然後嚴肅地說:“企業沒有製度不行。私自更改賬目,你知道這是什麼性質?如果我要網開一麵,拿原則換人情,你說說,這個廠子還有希望嗎?”

張文遠深知,製度是給大家製定的,應該一視同仁。作為領導,如果處事不公,不但會使名聲掃地,而且會引起眾人不滿,導致人心渙散,紀律鬆懈,就會直接挫傷職工們的感情和生產積極性。這種負麵影響勢必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災難。所以,1985年,張文遠又毅然決然地辭退了自己的親外甥。

張文遠辭退了親外甥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店張鎮,繼而傳遍了全縣,引起了強烈震撼。從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20多年來,廣大農民在集體經濟的體製下,堅守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收種碾打,起早貪黑,辛勤耕作。到了年底,算盤一響,扣這扣那,結果一個勞動日值不到兩角錢!一般家庭,辛苦一年,也隻能分到幾十塊錢的現金。正因如此,廣大農民對當時的幹部、工人都是刮目相看,羨慕得五體投地。且不說人家幹部工人穿的皮鞋製服,拿著旱澇保收的工資,僅拿梳得光光的“洋樓”和一個月洗一回澡的優越性,就足夠農民們可望而不可即了。所以,能在社辦企業當個工人,幾乎成了農村青年的最高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張文遠能夠辭退自己的親外甥,該是下了多麼大的決心。

他這個外甥在進廠之初表現還算不錯,但幾年之後仗著舅父的特殊背景,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隨心所欲的習慣。群眾有看法沒辦法,心裏都窩著一肚子的氣。有時候實在看不慣,也隻能私下議論說:“人是人,鱉是鱉,喇叭是銅鍋是鐵”,都在看著張文遠如何處理。

對這個外甥,張文遠也曾批評過幾次,但卻見效甚微。他又通過姐姐說過外甥,希望能夠改邪歸正,走上正道,當個優秀工人,哪知他散慢成性,屢教不改。張文遠也早知道職工意見很大,隻是沒有人敢說。有一天,張文遠發現外甥在上班的時候,又上了街道,他就一直在大門口等著。當外甥從街道回來,他突然站在外甥麵前。

“幹啥去了?”張文遠冷冷地問。

“買了盒煙。”外甥一見舅父板著麵孔,心裏也是一驚,但卻輕描淡寫地說。

“上班買煙,私自離崗,誰給你的權利?”張文遠不由大怒,聲色俱厲。外甥見勢不妙,抽身想走,被舅父一把拉住。“你整天吊兒郎當,自由散漫,目無紀律,屢教不改。從今天起,你被辭退了!”說罷大步走了。

外甥一下瞪大了眼睛,愣在那裏。

消息傳出,全廠震驚。

第二天,張文遠的姐姐便找上門來,臉色鐵青,怒氣衝衝。張文遠忙請姐姐坐了,倒杯開水,賠著笑臉。

姐姐把杯子一推,說:“真的把你外甥開除了?”

“姐,你聽我說,”張文遠仍然賠著笑臉,“咱娃的表現你也知道,不辭退不行呀!”

“娃不成器,你打也行,罵也行,教訓教訓都是辦法,咋就說不要就不要了?”

張文遠望著日子緊巴、身體憔悴的姐姐,心裏也不好受,但還是解釋說:“姐,不是我不要他,是他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國有法律,廠有製度。他自由散漫,影響很大。如不辭退,叫我咋說別人?這個廠子還能辦下去嗎?”

“道理我懂!”姐姐難過地說,“可姐日子艱難,就靠他那點工資過活呢,你開除了他,我這日子咋辦呀!”姐姐說著說著禁不住哭了。

“姐,這些我都知道。”張文遠見姐姐哭了,眼圈也紅了,“叫他回去好好反思反思,如果真的回頭了,我再想辦法給外廠說說。他要還是這麼吊兒郎當,誰敢要他。兄弟也知道你的日子艱難。但你放心,有我吃的,就有姐姐吃的。我就是再困難,也不能不管你。”

見弟弟在原則上寸步不讓,姐姐哭哭啼啼地回去了。

就在外甥被辭退不久,廠裏又發生了一件讓他更為棘手的事情。一天,村支部書記的兒子,竟然把廠裏冷凍機上的銅管拆下來,鋸成短截截,偷出廠子賣了,使幾千元的設備成了廢品。事情發生後,全廠愕然。

經過調查,問題很快查清。但是,因為當事人非同尋常,其父又和廠長關係不錯,職工們也就敢怒不敢言了。同時,書記的兒子雖然也知道事態嚴重,但卻認為張文遠不會把他怎麼樣。

但出乎意料,張文遠毅然作出決定:辭退!他說:“公是公,私是私,公私不分,賞罰不明,是廠長的失誤和無能!職工愛企業,企業也就愛職工;職工不愛企業,企業要你幹什麼!”

就這樣,管理刹歪風,管理出效益。1987年,“桂花牌”係列產品榮獲鹹陽市優秀產品獎,奶粉廠被評為先進企業,張文遠被鹹陽市命名為優秀農民企業家。

通過嚴格的管理模式,企業管理逐步走向製度化、規範化,也使廣大職工普遍增強了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於是,一種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初步形成,愛廠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也日益高漲。然而,張文遠深知,這隻能說是個比較好的開局。一個企業家要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向管理要效益,把管理作為發展企業的重中之重。而這種管理模式,不僅僅隻是管人,還要滲透到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