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字當頭的管理模式下,張文遠首先嚴把進人關。由於奶粉廠逐年發展,效益猛增,職工的工資和獎金不斷提高,使許多人非常羨慕。於是,有的人便千方百計尋找關係,要求進廠。但張文遠自有他的進人原則。他說,是人才,就大開廠門有請;隻是勞力,一個不要。他鐵腕治廠,態度堅決,不怕得罪親朋好友和各級領導。《陝西工人報》曾以《“嚴”廠長列傳》為題,介紹了張文遠強化管理機製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然而,“嚴”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而科學管理則是企業管理的最高權威。它是從科學角度結合人性理念的一種高級管理模式,其科學性、文明性、嚴密性是其他管理方式望塵莫及的。它不僅要靠豐富的實踐經驗、超前意識和長遠的發展眼光,還需要成套的模式和隨機應變的智慧。所以,張文遠在工作之餘,一有時間,便學習有關企業管理的經驗和理論。使他對管理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1989年,他把以前的幹部任免製改為聘任製,實行廠長組閣,副廠長由廠長提名的辦法。同時規定,幹部在聘任期內,能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的,可以連聘連任;完不成任務的,隨時撤換。這樣一來,有力強化了幹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肩上有了壓力,思想有了動力,工作有了活力,為競爭上崗開創了先河。
接著,他又實施了精簡機構、壓縮管理人員的決策,將原來的10多個科室,改組成“三部一室”,把幾十名管理人員壓縮到7人。並對新組建的生產部、供銷部、財務部和辦公室進行了優化組合,劃分職能,明確責任,定員定崗,避免以前常常發生的推諉扯皮現象。而且“三部一室”一律不設副職,把生產權、經營權、用工及分配大權幾乎都交給了這“三部一室”的經理、主任。管理人員待遇則實行“崗位津貼+基本工資+獎金”的多元化機製,大大調動了廣大管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避免了吃“大鍋飯”現象。對員工則實行定額管理和含量工資製,把崗位、技能和效益有機結合起來,每月按純利潤20%提取獎金,進行分配。與此同時,對那些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又進行重獎。這是一整套的重大體製改革,使企業管理向科學化管理邁進了一大步。
在優化內部管理機製的同時,張文遠又依據奶業生產實際,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養奶源和收購鮮奶的工作上。他不避酷暑嚴寒,不辭辛苦,跑遍全縣各個鄉鎮和養殖重點村戶,促膝談心,交流感情,了解情況,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周邊的鹹陽、禮泉、三原、涇陽、乾縣、武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以戰略目光,由奶粉廠出錢,請專家為重點養殖戶傳授養殖技術。在周邊縣區建立了10多個固定奶站,每天又有近百人在四處的零星奶地收奶。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他毅然拿出20萬元,扶持養殖戶,幫助奶戶解決買羊買牛資金不足的困難。他給部分奶戶1000-10000元不等的借款,以最大的誠意和奶農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共同發展的夥伴。有力擴大了奶源生產基地,並和200多家養殖戶建立了長期的供收關係,使興平奶粉廠在激烈的奶源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養殖戶都是我們奶粉廠的依靠對象、團結對象和合作夥伴。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奶粉廠便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流。所以,我們以最大的誠意、最高的信譽、最深的感情和高於其他廠家的收購價格,讓利於農。以最大的努力鞏固養殖群體,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張文遠在公司中層會議上強調說,“我們要把養殖戶看做是我們奶粉廠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單純的買賣關係、利用關係和利益關係。”
這就是張文遠的高明之處。從這點可以看出一個具有戰略目光的企業家的寬大胸懷和綜合素質。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幹的。開始幾年,他每年拿出二三十萬元扶持奶農,截止到1995年9月,奶農為該廠共提供鮮奶540餘萬公斤,奶粉廠付給奶農鮮奶費800多萬元。到1997年前後,每年竟以1200多萬元返還奶農,從來沒有拖欠農民奶錢的事件發生。
最具轟動效應的是在1992年2月7日,《陝西日報》刊登了一條興平乳品總廠《登門服務解民憂》的報道。消息說,涇陽縣興隆鄉企業辦書記李太平和侯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慶奎,受鄉黨委、政府和全鄉2000多戶奶農的委托,率領鑼鼓社火百餘人,敲鑼打鼓來到興平店張乳品總廠,把一塊“為民解憂,扶貧幫困,攜手共進”的牌匾,贈送給興平乳品總廠廠長張文遠。當時,鑼鼓震天,人們非常喜愛的傳統民間社火進行了精彩的表演。整個店張鎮上,氣氛熱鬧,如過年節。
原來,侯莊等村在前幾年時,隻有幾家養牛,張文遠多次跑到該村進行宣傳,扶持農戶養牛養羊,使養殖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興平乳品總廠的重要鮮奶基地。
但是,由於農村都是土基路麵,天晴道幹,高低不平;每逢下雨,路麵泥濘,交奶拉奶都非常困難。於是,張文遠便主動和兩個村的幹部商議,由奶粉廠出資,兩村出勞,把兩村之間的土路修成沙石路麵。兩村幹部好不高興,群眾也喜之不禁。於是,說幹就幹,很快修好了道路,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更為工農聯盟攜手共進開創了新的途徑。
張文遠這個舉措,一下子轟動了周邊縣區。特別是《陝西日報》發表了這則消息後,影響更為深遠。這充分證明了張文遠的奉獻精神和發展謀略。同時,他的工作魄力和良好信譽又名揚全省,令同行業刮目相看,大大激發了周圍群眾養殖的積極性。1995年前後,僅興隆鄉和鄰近村戶日產奶就高達10萬公斤以上。不僅支持了奶廠的生產,奶戶的經濟收入也不斷增高,一般奶農年均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最多的達到4萬多元,成為全省有名的奶牛基地,而奶粉廠也被評為“陝西省先進企業”。到1998年,凱達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資產達3300萬元,淨資產2700萬元。到2005年,已經發展為有3個子公司、300多名職工,每年產奶粉5000多噸,擁有8000餘萬元固定資產的大型民營乳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