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遠說:“於國於民有利的事,寧爭第一,不當第二。”
這是當代民營企業家的寬大胸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是的,張文遠所走的路,原本就是一條利國利民的實業之路,是一條為社會造福、為群眾謀求福利之路。他的成功不僅賴於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強國富民政策,賴於全體員工們的共同努力,更賴於他的才智、勤奮與毅力。幾十年的風雨曆程,他運謀決策,披荊斬棘,闖過了一道道險關,創造了一個個輝煌,這無疑是他在良好的大氣候下奮發踔厲的結果。從手無分文而且債台高築,到現在擁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這中間究竟有著多大的差距,誰都明明白白。從一個連中學也上不起的農村青年,到現在的百萬千萬富翁,這不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神話,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
張文遠發了,張文遠富了。但是,張文遠還是過去的張文遠。
他至今不抽煙,不喝酒,平時總是家常便飯,普通著裝。當然,他也吃過山珍海味、雞鴨魚肉,那完全是業務發展的需要,以豐盛的酒宴招待客人,以盡地主之誼。但從生活習慣上,他依然對“鍋盔幹麵”情有獨鍾。他說,把玉米糝子熬黏,苜蓿疙瘩調上油潑辣子蒜水水,那才叫“配套”呢,比豬耳朵口條香多了。
有一次,縣上有個中層幹部在一家大酒樓設宴請他,他再三推辭,終是盛情難卻,隻得應邀前往。結果,他逼著人家退掉了1000多元的酒席,隻要了一碗蘸水麵,花了不到十元錢,氣得酒店經理吹胡子瞪眼,罵張文遠是鐵公雞。
他說:“也許我這種關中農村傳統的飲食習慣,不符合科學的飲食營養方式,但我覺得吃得過癮,吃得舒服,感到滿足。再說,花那麼多錢吃頓飯,不值!當然,有人對我這種生活習慣不理解,認為我是會掙不會花。是的,我現在有的是錢,可該花的就花,不該花的一分錢也不花。特別是對那些裝門麵、擺闊氣、耍大方、有意作秀的做法,我是堅決反對。做人要實在,生活上也要實在,弄那些花花套子,有損中華民族的美德。”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凱達公司總部除了有幾輛小車、麵包車外,公司又為他專門配備了一輛高級小車。但是,他每天早晨上班,從西安西門一直步行到土門豐登路總部,下午又步行回去,很少車接車送。孫子在西一路上學,也從來不許車接車送,而是每天乘公交車往來。他曾嚴肅地對家人說,孩子自小就要養成自力更生、艱苦樸素的習慣,千萬不要養尊處優,慣成公子哥兒。經得風雨的樹苗才能長大成材,溫室的盆景隻能徒有其表。
平時,他總是穿身休閑裝,既舒服,又廉價,也不顯眼。兒子要為他買套近兩千元的名牌西裝,被他一口拒絕。他說,看一個人是通過他的修養、品德、能力和成就,來證明他的本質,而不是看他的穿戴。當然,在特殊場合,出於禮儀上的需要,穿著講究一點也是必要的。平常隻要幹淨整齊也就行了。古人雲,夏能遮體、冬能禦寒者足矣。現在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平時穿得好一點,也是應該的,但不能過分。兩千元買套衣服,是一個農民一年多艱苦勞動的收入呀!穿上這身衣服,見了農村鄉黨,心裏能舒服嗎?那種“一頓飯,一頭牛;一盒煙,十斤油;屁股底下一座樓”的現象,最容易脫離群眾,最容易忘本,也最容易腐化墮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當然,有人認為這種生活習慣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是一種迂腐的表現,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更不符合現代消費觀念。但他從不在乎別人怎樣議論,依然恪守崇儉之道、艱苦作風,還要求代代相傳,永遠發揚光大。他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經曆過艱難困苦,有挨凍受餓的過去,怎麼也忘不了當年拉柿子、賣桃子、去甘肅背糧和姐姐給他碗裏倒飯的往事。他經常告誡兒女,人不能忘本,不能驕奢,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
然而,掙錢不消費,要錢幹什麼?對此,張文遠有他自己的見解。他曾對筆者說:“過去沒有錢,想吃啥沒錢買,現在有錢了,想吃什麼都能買到。但是,古人說:‘家常便飯糟糠妻’,才是最長久的。你愛吃肉食,連吃三天純肉就不想吃了。那麼要錢幹什麼?還不是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社會發展。我早說過,凱達是社會的凱達,不是我張文遠一個人的凱達。錢也如此,自己不用的存款對存款者來說,隻是一張支票,一張紙,但對社會來說,卻是財富。要說滿足,我現在已經很滿足了。但我為什麼還要奮鬥,還要繼續發展凱達事業?一句話,為了事業。這是一種創造欲,是一種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單純為了掙錢的。”他不愧是個企業家。“或許,這種思想,這種觀念,許多人聽了不太理解,甚至說我是附庸高雅。但我相信,能夠理解的人也為數不少,因為有的人比我的境界更高。”
這一席樸素的話語,使筆者激動了很久,深深感悟到張文遠寬廣的胸懷和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正是這種胸懷和思想境界,方才真正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和道德目標。
他生活儉樸,注重節流,不該花的分文不花。但是,在公益事業上,他卻是“寧爭第一,不當第二”。該支持的事情,他便鼎力支助,出手大方,他情注公益事業,愛心獨占春光,留下了不少感人佳話。
20世紀80年代,農村每斤鮮羊奶一角二分錢。為了發展奶源,讓利於農,他收鮮奶的價格比周邊同行業收奶的價格都要高出二三分錢,隻此一項,每年多付出的奶錢就達10萬-15萬元之多。有人對此做法疑惑不解,認為是“外行經商,萬事難成”。誰知恰恰相反,讓利於農的張文遠卻在“吃虧”中站穩了腳跟,在讓利中獲得了成功。而在奶價上死扣強摳的,甚至拖欠奶款不付的同行們,卻一個接著一個關門大吉。事實證明,他每年多付出的近15萬元,對於激勵農民發展養殖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也正是由於養殖業的發展,才有了充足的奶源,保證了奶粉廠的正常生產,達到了互惠互利的“雙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