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懇切地問道:“大家還有什麼困難嗎?”葉德平說:“要是能解決修路和吃水問題就好了。”到聯豐村的土路崎嶇不平,村民喝水靠打井,一遇天旱吃水就成問題。

“國家扶持一部分,農民投工投勞,把路修好,把吃水問題解決。”

溫家寶對葉德平說,“這還要尊重大家的意見,可以開個會,問大家願不願意。”

總理話音未落,村民們齊聲說:“願意!”

當晚,溫家寶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庫區幹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溫家寶說,庫區應辦好四件事:一是解決庫區移民行路難、飲水難問題;二是結合發展農牧業特別是養殖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三是統一規劃,把柑橘做成庫區大產業;四是科學論證,實行移土培肥工程,把將要淹沒的沃土移到山上肥田。

溫家寶總理說,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廣大移民“舍小家、為國家”,形成了奉獻、奮鬥、創業的移民精神,這是庫區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國家要扶持庫區的發展,廣大移民要樹立自強不息的信念,把庫區建設得更加美好。

2006年8月,重慶庫區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高溫襲擊,庫區近兩個月不下雨,河流幹涸,土地龜裂,移民莊稼枯焦,全市800多萬人飲水困難,800多萬頭牲畜渴死,電力缺口已達130萬千瓦。

庫區罕見的旱災驚動了北京,移民的生活狀態,牽動著中南海。

10月2日,溫家寶總理又一次來到重慶,他走訪了受災地區,在合川走進了三峽外遷移民的家。不到半年,日理萬機的共和國總理兩次到重慶了解三峽移民的生存狀況。

2006年4月26日,國務院會議室,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回良玉、國務委員周永康、華建敏等四位國務院領導出席。

這是建國57年以來,國務院召開的第一次水庫移民工作會議。

會議內容隻有一個:從2006年7月1日起,對全國8萬多座水庫產生的2000多萬農村移民進行為期20年的後期扶持,直接發錢補貼移民。

20年內,共和國將直接發放3000億元給水庫農村移民!

直接發錢給水庫農村移民補貼生活,這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最為直接的表現,是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狀態下,實行惠民、利民的一個重大舉措。

2006年5月1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全體會議,會後,一攬子惠及三峽移民的扶持庫區的政策各項辦法也相繼出台:

國家對三峽庫區產業發展的扶持資金由原來的每年5億元提到每年10億元,以幫助庫區加大產業發展,增加移民就業機會;三峽工程總公司決定把增發的電用一部分“惠顧”移民區,並以優惠價格供給10年;國家開發銀行向重慶授信500億元,200億元用於移民區經濟建設發展;對三峽移民的生活、生產進行扶助也大規模啟動。我國從1982年提出移民後期扶持,以解決老水庫移民貧困問題,後來逐步形成後期扶持的共識。最初是直接發錢給移民,後來發展到建設一些項目進行生產扶持。從實際效果來看,項目扶持很難將每個項目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公平地輻射到每個移民,再加上項目市場風險大、行政成本高,處理不好,還可能產生“權力尋租”,導致移民心理失衡,造成移民群體的不穩定。

直接發錢給移民,對每一個移民來說都很公平。後期扶持與移民切身利益掛鉤,移民群眾也能算清自己從後期扶持政策中能得到多少利益和實惠。

這是一個不會忘卻的時代!

三峽工程,是人類發展曆史上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組合,是孫中山的“長江一夢”,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超凡的構想,是鄧小平果斷主持論證、決策,是以江澤民、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具體實施、興建的一項跨世紀工程。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心血、智慧和力量。

漆林在國務院三峽辦工作期間,經曆了共和國的三屆總理。他深情地回憶說:“李鵬總理為三峽鼓與呼,籌措資金、發動移民搬遷,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朱鎔基總理以卓越的膽識、非凡的氣魄調整移民政策,掀起了移民外遷大潮,並增加了環境、生態、治理地質災害等方麵的投入,為庫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溫家寶總理一上任就為水庫移民的後期扶持製定了一係列安民、撫民、惠民政策。共和國三任總理推出的一係列體恤庫區民生的重大舉措,無一不流淌著濃濃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