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2日,重慶涪陵區白濤鎮貼出的一張告示吸引了所有的村民,上麵的內容是白濤鎮享受農村移民後期扶持資金人口公示原淹沒村組名。2006年的10月、11月,庫區移民村社到處都貼滿了“公示”。百萬移民奔走相告:國家政府對移民的生活開始補貼啦!2006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庫區考察時指示:一定要盡快把移民扶持資金發放給移民!
中國所有大中型水庫的農村移民開始領取每人每年600元的生活補貼費。當三峽庫區不少移民在確認政府不是補貼一年,而是補貼整整20年時,眼裏竟噙著淚水。
移民老馬說:“國家‘前期補償’兌了現,現在‘後期扶持’也兌了現,我們三峽移民總算趕上了一個好時候!
惠及移民則庫區安寧,移民安穩則社會安定。
三峽工程,是人類科學進步到一定的階段,把廣袤的“桑田”變成一片“滄海”的宏偉工程,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三峽百萬移民因而注定是一個充滿滄桑感的“特殊的人群”。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在現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三峽百萬移民這個“特殊的人群”和“特殊的概念”將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特殊話題”。話題的衍生地不僅僅是在三峽庫區渝、鄂兩省市,而是包括近17萬外遷移民在內的10多個省市地區。
一位資深移民工作者坦言: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如何改變百萬移民的生存狀態,讓移民安心、庫區安寧、社會安定,仍然是對庫區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長期考驗。
時下,中國社會各階層有兩句出現頻率極高的話叫“以人為本”和“建設和諧社會”。這是執政者對社會理想狀態的追求和願景。“和諧”這兩個中文字,我們的祖先創造它時,就賦予了特殊的含意。把這兩個字拆分開來,細細咀嚼一番不難發現:“和”竟是由“禾”與“口”這兩個字組成的;禾,就是五穀、糧食;要有雨露滋潤,禾苗才會茁壯生長。口,就是指人,人的口生下來就要吃飯;人人有飯吃才稱之為“和”。籠而統之說,這個簡簡單單的“和”字,卻蘊涵著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吃飯穿衣問題。諧,則是由“言”與“皆”組合而成。在“言”字中,也含有一個口字,其意是指人除了要吃飯,還要說話;皆,就是“人人都要”之意。人人都要說話,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見地,這是社會民主政治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庫區百萬移民父老鄉親人人有飯吃有衣穿,人人有事做有活兒幹,人人有話也能說出來,那一定是一個和諧的庫區、和諧的社會。
探尋我國社會發展軌跡就不難看出,唐代的“貞觀之治”,明代的“永樂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無一不是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轉型時期,從對抗、衝突走向對話、融合的過程。
曆史似乎在昭示一種必然,如果衝突各方都能求同存異,進行真誠的對話、相互的滲透、融合,共同構築一種社會文明大廈,讓人們團聚在遮風擋雨的大廈之下,才能共同撥響盛世之音的美妙和弦。
今天,一部分消失的三峽,將會在國人心目中漸漸走向遠古、走向神化。而生長在三峽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部分在故土上留守下來,一部分噙著淚義無反顧地走向遠方,永遠離開了三峽!
長江這條偉大的母親河,一定會因為擁有三峽百萬移民這樣一群優秀的子孫而感到自豪。因為,他們舍小家、為國家義薄雲天的壯舉,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三峽移民的故事也將世代傳承,因為,他們為這個偉大的時代書寫了人類移民史上最為瑰麗的篇章。
讓我們記住三峽,記住百萬移民,謹以這條偉大河流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