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上修成正果(2 / 2)

在學術上修成正果,這才是你來美國的初衷,你不是為了吃飯才來的。吃飯當然重要,但現在還沒到真吃不上飯的地步,如果為了吃好點,就忘了自己的初衷,違背自己的天性和理想,那就未免太對不起自己。陶淵明說:“嚐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誌。”你從小就抱了要受完這個世界上最高教育的理想,高中畢業後因為不能讀大學你痛不欲生,沒想到十八年後居然時來運轉,讓你考上了新中國首批研究生,現在命運再一次垂青於你,讓你來到美國,你已經站在那輝煌殿堂的門口,你已經看到那燦爛的夢之光在向你閃耀,你卻因為艱難而畏縮了,因為膽怯而逃避了,因為貪圖安逸而忘記了平生之誌,那麼,在剩下的餘生裏,你會感到快樂嗎?到了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你會感到沒有遺憾嗎?是的,你已經不再年輕了,你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如果你不夠長壽的話,你已經越過了生命的頂點,在走下坡路了,但是,這就是你應該畏縮、應該逃避、應該忘記平生之誌的理由嗎?你向來以為人生就是一場賽跑,你如果不能勝利跑到終點,那你寧肯倒在半路,也不要半途退出。

幸虧要在學術上修成正果這一點其實一直是你心中從來沒有忘記的信念,你當年不想做水管工,不去做送件員,讀成憂鬱症還要讀下去,不就是因為忘不了在學術上修成正果嗎?現在自然也不能為了別的誘惑,哪怕是正義的驅動,而忘了自己來美國的初衷,不能半途而廢。於是你決心從大潮中退出,從熱血中冷卻,回到自己的冷板凳上來。你必須切斷所有的社會聯係,你必須躲進小樓成一統,不下狠心,這博士論文是寫不出來的。幸好哥大條件好,總圖書館裏設有許多單個的研究小間,讀博士的研究生可以去申請,你於是申請了一個,便成天躲在裏麵念書、寫文章。但後來發現還是不行,進進出出難免碰到同學和熟人,還是動不動就會被人拽了去,討論這個,商量那個,你已經是那個圈子裏小有名氣的人物了,無法拒絕。你於是幹脆在你的宿舍附近租了一間小房,偷偷搬了進去,不讓任何人知道,包括你的家人,房裏僅設一桌一椅一床兩個小書架,既不裝電話,也不裝電視,每天早上買一個鬆餅一杯咖啡進去,中午出來買個三明治,直到晚上才回家吃頓飯,飯後又進小房讀書寫作,直至深夜。這辦法還真管用,沒人找得到你,你就此從人間蒸發了。

如是過了將近一年,你的博士論文終於完成。1990年9月,你應中國文化大學之聘,去台灣教書,同時陪侍年邁的雙親。那個寒假裏,你回到紐約,1991年2月22日,你以最優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然後又回到台灣去教書。真正拿到博士文憑則是當年的。5月16日,因為哥大的畢業典禮每年5月舉行一次,博士文憑是要在畢業典禮上授予的。你5月中又專程從台北飛到紐約,花五百美元訂了一套正式的博士服,從當時代理哥大文理學院院長的安德烈教授——他是你的好朋友,比你還小幾歲——的手裏正式接過博士證書,這才算真正成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了。

那一年你已經滿了四十九歲,正在向五十歲邁進,如果以中國人傳統的算法,你其實已經五十歲,年末就要吃五十一歲的飯了。在知天命之年才拿到博士,你不知道有沒有過這樣的先例,《三字經》裏說,古代有個叫梁灝的人,八十二歲才中狀元,也許可以跟你的情況比一比,但近代人你還真沒聽說過。隻知道美國有個華裔曆史學家黃仁宇,是餘英時先生的學生,四十六歲才拿到博士,算是跟你最接近的。

現在想來,你真的很慶幸自己這個“湖南騾子”,有那麼一股倔勁,能夠咬緊牙關,克服困難,排除幹擾,一路堅持下來,八十歲終於學成了吹鼓手。八十歲學成吹鼓手的確晚了點,但晚成總比無成好,何況這晚成還不是你的錯。至於學成吹鼓手後有沒有機會演出什麼節目,那你就完全交給上帝了。

2014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