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同行對我國的專業作家(有固定工資的這種體製)很羨慕,認為是社會主義優越性--作家生活有了保障,就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文學寫作了。我說,有利有弊。你若勤奮,又解除了後顧之憂,當然好啦;你若懶惰,寫得少,寫得不好,甚至不出作品也照拿工資,還談什麼優越性呢。所以,我們的專業作家體製也在改革之中。
泰國的華人、華裔甚多。他們還成立了泰華寫作人協會,用華文(漢文)寫作,出版華文書刊、報紙。他們的作品,對促進中泰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位華人作家告訴我,張飛、慈禧,是泰國普通百姓家喻戶曉的“中國名人”。這句話,我印象很深,也想過很久。這件事,不能用好或不好來加以評判。人家熟悉張飛和慈禧,有什麼不好呢?我有什麼理由責怪外國老百姓不熟悉更重要的中國名人呢?看來,隻能說,加強改革開放,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是我們的一項長期任務。
夢莉女士就是泰華寫作人協會的成員。前年,她的散文在中國獲獎,她非常高興,還專程趕來領獎。她對我說,華文作品能在中國獲獎,是對華人作家最權威的肯定和鼓勵。信哉斯言。
這兩年我還參加接待過總部設在馬尼拉和洛杉磯的華人作家協會的訪華團。他們和泰國華人作家一樣,堅持用華文進行業餘寫作,往往還要自費出版作品,贈送給朋友們閱讀。毫無疑問,他們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撈稿費,而是發自內心的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自覺自願地為弘揚中華文化,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盡心盡力。這種精神令人欽佩。我也讚賞國內報刊發表海外華人的作品,並對優秀者給予評介和獎勵。可惜我不是評論家,雖然讀過十幾本海外華人的作品,卻隻寫過一篇《夢莉獲獎》的千字文。
素瓦主席的弟弟,詩人他威卡拉迪洛,與他的夫人合作,正在全文翻譯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這是個宏大工程。他威先生到北京來,有關部門的朋友曾建議他節譯。可是他堅持要全文翻譯。在曼穀,我問他,《紅樓夢》大量的詩詞怎麼辦?“那也要全部翻譯。《紅樓夢》不同於別的作品,不能刪節!”他回答得很堅決。後來,我才了解到,他有兩張“王牌”:他的夫人是華裔,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對《紅樓夢》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他威先生又是詩人,準備這樣做:由夫人把每一首詩詞的意境和韻味都講透,他再重新寫成泰文詩。
我被他們的敬業精神深深感動。由衷祝福這部泰文版《紅樓夢》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