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之死
□[中國]徐誌摩
一
一個單純的孩子,
過他快活的時光,
興匆匆的,活潑潑的,
何嚐識別生存與死亡?
這四行詩是英國詩人華茨華斯(William Wordsworth)一首有名的小詩叫做“我們是七人”(We are Seven)的開端,也就是他的全詩的主意。這位愛自然,愛兒童的詩人,有一次碰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發鬈蓬鬆的可愛,他問她兄弟姊妹共有幾人,她說我們是七個,兩個在城裏,兩個在外國,還有一個姊妹一個哥哥,在她家裏附近教堂的墓園裏埋著。但她小孩的心理,卻不分清生與死的界限,她每晚攜著她的幹點心與小盤皿,到那墓園的草地裏,獨自的吃,獨自的唱,唱給她的在土堆裏眠著的兄姊聽,雖則他們靜悄悄的莫有回響,她爛漫的童心卻不曾感到生死間有不可思議的阻隔;所以任憑華翁多方的譬解,她隻是睜著一雙靈動的小眼,回答說:
“可是,先生,我們還是七人。”
二
其實華翁自己的童真。也不讓那小女孩的完全:他曾經說“在孩童時期,我不能相信我自己有一天也會得悄悄的躺在墳裏,我的骸骨會得變成塵土。”又一次他對人說“我做孩子時最想不通的,是死的這回事將來也會得輪到我自己身上。”
孩子們天生是好奇的,他們要知道貓兒為什麼要吃耗子,小弟弟從哪裏變出來的,或是究竟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但人生最重大的變端——死的現象與實在,他們也隻能含糊的看過,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個小孩子們都是搔頭窮思的丹麥王子。他們臨到喪故,往往跟著大人啼哭;但他隻要眼淚一幹,就會到院子裏踢毽子,趕蝴蝶,就使在屋子裏長眠不醒了的是他們的親爹或親娘,大哥或小妹,我們也不能盼望悼死的悲哀可以完全翳蝕了他們稚羊小狗似的歡欣。你如其對孩子說,你媽死了,你知道不知道——他十次裏有九次隻是對著你發呆;但他等到要媽叫媽,媽偏不應的時候,他的嫩頰上就會有熱淚流下。但小孩天然的一種表情,往往可以給人們最深的感動。我生平最忘不了的一次電影,就是描寫一個小孩愛戀已死母親的種種天真的情景。她在園裏看種花,園丁告訴她這花在泥裏,澆下水去,就會長大起來。那天晚上天下大雨,她睡在床上,被雨聲驚醒了,忽然想起園丁的話,她的小腦筋裏就發生了絕妙的主意。她偷偷的爬出了床,走下樓梯,到書房裏去拿下桌上供著的她死母的照片,一把揣在懷裏,也不顧傾倒著的大雨,一直走到園裏,在地上用園丁的小鋤掘鬆了泥土,把她懷裏的親媽,謹慎的取了出來,栽在泥裏,把鬆泥掩護著;她做完了工就蹲在那裏守候——一個三四歲的女孩,穿著白色的睡衣,在深夜的暴雨裏,蹲在露天的地上,專心篤意的盼望已經死去的親娘,像花草一般,從泥土裏發長出來!
三
我初次遭逢親屬的大故,是二十年前我祖父的死,那時我還不滿六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可怕的經驗,但我追想當時的心理,我對於死的見解也不見得比華翁的那位小姑娘高明。我記得那天夜裏,家裏人吩咐祖父病重,他們今夜不睡了,但叫我和我的姊妹先上樓睡去,回頭要我們時他們會來叫的。我們就上樓去睡了,底下就是祖父的臥房,我那時也不十分明白,隻知道今夜一定有很怕的事,有火燒、強盜搶、做怕夢,一樣的可怕。我也不十分睡著,隻聽得樓下的急步聲、碗碟聲、喚婢仆聲、隱隱的哭泣聲,不息的響音。過了半夜,他們上來把我從睡夢裏抱了下去,我醒過來隻聽得一片的哭聲,他們已經把長條香點起來,一屋子的煙,一屋子的人,圍攏在床前,哭的哭,喊的喊,我也捱了過去,在人叢裏偷看大床裏的好祖父。忽然聽說醒了醒了,哭喊聲也歇了,我看見父親爬在床裏,把病父抱持在懷裏,祖父倚在他的身上,雙眼緊閉著,口裏銜著一塊黑色的藥物他說話了,很輕的聲音,雖則我不曾聽明他說的什麼話,後來知道他經過了一陣昏暈,他又醒了過來對家人說:“你們吃嚇了,這算是小死。”他接著又說了好幾句話,隨講音隨低,呼氣隨微,去了,再不醒了,但我卻不曾親見最後的彌留,也許是我記不起,總之我那時早已跪在地板上,手裏擎著香,跟著大眾高聲的哭喊了。
四
此後我在親戚家收殮雖則看得不少,但死的實在的狀況卻不曾見過。我們念書人的幻想力是比較的豐富,但往往因為有了幻想力,就不管生命現象的實在,結果是書呆子,陸放翁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人生的範圍是無窮的:我們少年時精力充足什麼都不怕嚐試,隻愁沒有出奇的事情做,往往抱怨這宇宙太窄,青天太低,大鵬似的翅膀飛不痛快,但是……但是平心的說,且不論奇的、怪的、特別的、離奇的,我們姑且試問人生裏最基本的事實,最單純的、最普遍的、最平庸的、最近人情的經驗,我們究竟能有多少的把握,我們能有多少深徹的了解,我們是否都親身經曆過?譬如說:生產、戀愛、痛苦、悲、死、妒、恨、快樂、真疲倦、真饑餓、渴、毒焰似的渴、真的幸福、凍的刑罰、懺悔,種種的情熱。我可以說,我們平常人生觀、人類、人道、人情、真理、哲理、本能等等名詞不離口吻的念書人們,什麼文學家,什麼哲學家——關於真正人生基本的事實的實在,知道的——恐怕是極微至鮮,即使不等於圓圈。我有一個朋友,他和他夫人的感情極厚,一次他夫人臨到難產,因為在外國,所以進醫院什麼都得他自己照料,最後醫生宣言隻有用手術一法,但性命不能擔保,他沒有法子,隻好和他半死的夫人訣別(解剖時親屬不準在旁的)。滿心毒魔似的難受,他出了醫院,走在道上,走上橋去,像得了離魂病似的,心脈舂臼似的跳著,最後他聽著了教堂和緩的鍾聲,他就不自主的跟著鍾聲,進了教堂,跟著在做禮拜的跪著、禱告、懺悔、祈求、唱詩、流淚(他並不是信教的人),他這樣的捱過時刻,後來回轉醫院時,一步步都是慘酷的磨難,比上行刑場的犯人,加倍的難受,他怕見醫生與看護婦,仿佛他的命運是在他們的手掌裏握著。事後他對人說“我這才知道了人生一點子的意味!”
五
所以不曾經曆過精神或心靈的大變的人們,隻是在生命的戶外徘徊,也許偶爾猜想到幾分牆內的動靜,但總是浮的淺的,不切實的,甚至完全是隔膜的。人生也許是個空虛的幻夢,但在這幻象中,生與死,戀愛與痛苦,畢竟是陡起的奇峰,應得激動我們徬徨者的注意,在此中也許有可以感悟到一些幻裏的真,虛中的實,這浮動的水泡不曾破裂以前,也應得飽吸自由的日光,反射幾絲顏色!
我是一隻不羈的野駒,我往往縱容想象的猖狂,詭辯人生的現實;比如憑借凹折的玻璃,覺察當前景色。但時而複再,我也能從煩囂的雜響中聽出清新的樂調,在眩耀的雜彩裏,看出有條理的意匠。這次祖母的大故,老家庭的生活,給我不少靜定的時刻,不少深刻的反省。我不敢說我因此感悟了部分的真理,或是取得了苦幹的智慧;我隻能說我因此與實際生活更深了一層的接觸,益發激動我對於人生種種好奇的探討,益發使我驚訝這迷謎的玄妙,不但死是神奇的現象,不但生命與呼吸是神奇的現象,就連日常的生活與習慣與迷信,也好像放射著異樣的光閃,不容我們擅用一兩個形容詞來概狀,更不容我們昌言什麼主義來抹煞——一個革新者的熱心,碰著了實在的寒冰!
六
我在我的日記裏翻出一封不曾寫完不曾付寄的信,是我祖母死後第二天的早上寫的。我時在極強烈的極鮮明的時刻內,很想把那幾日經過感想與疑問,痛快的寫給一個同情的好友,使他在數千裏外也能分嚐我強烈的鮮明的感情。那位同情的好友我選中了通伯(即陳西瀅)。但那封信卻隻起了一個呆重的頭,一為喪中忙,二為我那時眼熱不耐用心,始終不曾寫就,一直挨到現在再想補寫,恐怕強烈已經變弱,鮮明已經透暗,逃亡的囚逋,不易追獲的了。我現在把那封殘信錄在這裏,再來追摹當時的情景。
通伯:
我的祖母死了!從昨夜十時半起,直到現在,滿屋子隻是號啕呼搶的悲音,與和尚、道士、女僧的禮懺鼓磬聲。二十年前祖父喪時的情景,如今又在眼前了。忘不了的情景!你願否聽我講些?
我一路回家,怕的是也許已經見不到老人,但老人卻在生死的交關仿佛存心的彌留著,等待她最鍾愛的孫兒——即不能與他開言訣別,也使他尚能把握她依然溫曖的手掌,撫摩她依然跳動著的胸懷,凝視她依然能自開自闔雖則不再能表情的目睛。她的病是腦充血的一種,中醫稱為“卒中”(最難救的中風)。她十日前在暗房裏躓仆倒地,從此不再開口出言,登仙似的結束了她八十四歲的長壽,六十年良妻與賢母的辛勤,她現在已經永遠的脫辭了煩惱的人間,還歸她清淨自在的來處。我們承受她一生的厚愛與蔭澤的兒孫,此時親見,將來追念,她最後的神化,不能自禁中懷的摧痛,熱淚暴雨似的盆湧,然痛心中卻亦隱有無窮的讚美,熱淚中依稀想見她功成德備的微笑,無形中似有不朽的靈光,永遠的臨照她綿衍的後裔……
七
舊曆的乞巧那一天,我們一大群快活的遊蹤,驢子灰的黃的白的,轎子四個腳夫抬的,正在山海關外紆回的、曲折的繞登角山的棲賢寺,麵對著殘圯的長城,巨蟲似的爬山越嶺,隱入煙靄的迷茫。那晚回北戴河海濱住處,已經半夜,我們還打算天亮四點鍾上蓮峰山去看日出,我已經快上床,忽然想起了,出去問有信沒有,聽差遞給我一封電報,家裏來的四等電報。我就知道不妙,果然是“祖母病危速回”!我當晚就收拾行裝,趕早上六時車到天津,晚上才上津浦快車。正嫌路遠車慢,半路又為水發衝壞了軌道過不去,一停就停了十二點鍾有餘,在車裏多過了一夜,直到第三天的中午方才過江上滬寧車。這趟車如其準點到上海,剛好可以接上滬杭的夜車,誰知道又誤了點,誤了不多不少的一分鍾,一麵我們的車進站,他們的車頭嗚的一聲叫,別斷別斷的去了!我若然是空身子,還可以冒險跳車,偏偏我的一雙手又被行李雇定了,所以隻得定著眼睛送它走。
所以直到八月二十二日的中午我方才到家。我給通伯的信說“怕是已經見不著老人”,在路上那幾天真是難受,縮不短的距離沒有法子,但是那急人的水發,急人的火車,幾麵湊攏來,叫我整整的遲一晝夜到家!試想病危了的八十四歲的老人,這二十四點鍾不是容易過的,說不定她剛巧在這個期間內有什麼動靜,那才叫人抱憾哩!但是結果還算沒有多大的差池——她老人家還在生死的交關等著!
八
奶奶——奶奶——奶奶!奶——奶!你的孫兒回來了,奶奶!沒有回音。老太太闔著眼,仰麵躺在床裏,右手拿著一把半舊的雕翎扇很自在的扇動著。老太太原來就怕熱,每年暑天總是扇子不離手的,那幾天又是特別的熱。這還不是好好的老太太,呼吸頂勻淨的,定是睡著了,誰說危險!奶奶,奶奶!她把扇子放下了,伸手去摸著頭頂上掛著的冰袋,一把抓得緊緊的,呼了一口長氣,像是暑天趕道兒的喝了一碗涼湯似的,這不是她明明的有感覺不是?我把她的手拿在我的手裏,她似乎感覺我手心的熱,可是她也讓我握著,她開眼了!右眼張得比左眼開些,瞳子卻是發呆,我拿手指在她的眼前一挑,她也沒有瞬,那準是她瞧不見了——奶奶,奶奶,——她也真沒有聽見,難道她真是病了,真是危險,這樣愛我疼我寵我的好祖母,難道真會得……我心裏一陣的難受,鼻子裏一陣的酸,滾熱的眼淚就迸了出來。這時候床前已經擠滿了人,我的這位,我是那位,我一眼看過去,隻見一片慘白憂愁的麵色,一雙雙裝滿了淚珠的眼眶。我的媽更看的憔悴。她們已經伺候了六天六夜,媽對我講祖母這回不幸的情形,怎樣的她夜飯前還在大廳上吩咐事情,怎樣的飯後進房去自己擦臉,不知怎樣的閃了下去,外麵人聽著響聲才進去,已經是不能開口了,怎樣的請醫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轉機……
一個人到了天倫骨肉的中間,整套的思想情緒,就變換了式樣與顏色。你的不自然的口音與語法沒有用了;你的耀眼的袍服可以不必穿了;你的潔白的天使的翅膀,預備飛翔出人間到天堂的,不便在你的慈母跟前自由的開豁;你的理想的樓台亭閣,也不輕易的放進這二百年的老屋;你的佩劍、要寨、以及種種的防禦,在爭競的外界即使是必要的,到此隻是可笑的累贅。在這裏,不比在其餘的地方,他們所要求於你的,隻是隨熟的聲音與笑貌,隻是好的,純粹的本性,隻是一個沒有斑點子的赤裸裸的好心。在這些純愛的骨肉的經緯中心,不由得你不從你的天性裏抽出最柔糯亦最有力的幾縷絲線來加密或是縫補這幅天倫的結構。
所以我那時坐在祖母的床邊,念著兩朵熱淚,聽母親敘述她的病況,我腦中發生了異常的感想,我像是至少逃回了二十年的光陰,正如我膝前子侄輩一般的高矮,回複了一片純樸的童真,早上走來祖母的床前,揭開帳子叫一聲軟和的奶奶,她也回叫了我一聲,伸手到裏床去摸給我一個蜜棗或是三片狀元糕,我又叫了一聲奶奶,出去玩了,那是如何可愛的辰光,如何可愛的天真,但如今沒有了,再也不回來了。現在床裏躺著的,還不是我的親愛的祖母,十個月前我伴著到普陀登山拜佛清健的祖母,但現在何以不再答應我的呼喚,何以不再能表情,不再能說話,她的靈性哪裏去了,她的靈性哪裏去了?
九
一天,一天,又是一天——在垂危的病塌前過的時刻,不比平常飛駛無礙的光陰,時鍾上同樣的一聲的嗒,直接的打在你的焦急的心裏,給你一種模糊的隱痛——祖母還是照樣的眠著,右手的脈自從起病以來已是極微僅有的,但不能動彈的卻反是有脈的左側,右手還是不時在揮扇,但她的呼吸還是一例的平勻,麵容雖不免瘦削,光澤依然不減,並沒有顯著的衰象,所以我們在旁邊看她的,差不多每分鍾都盼望她從這長期的睡眠中醒來,打一個嗬欠,就開眼見人,開口說話——果然她醒了過來,我們也不會覺得離奇,像是原來應當似的。但這究竟是我們親人絕望中的盼望,實際上所有的醫生,中醫、西醫、針醫,都已一致的回絕,說這是“不治之症”。中醫說這脈象是憑證,西醫說腦殼裏血管破裂,雖則植物性機能——呼吸、消化——不曾停止,但言語中樞已經斷絕——此外更專門更玄學更科學的理論我也記不得了。所以暫時不變的原因,就在老太太本來的體元太好了,拳術家說的“一時不能散工”,並不是病有轉機的兆頭。
我們自己人也何嚐不明白這是個絕症;但我們卻總不忍自認是絕望:這“不忍”便是人情。我有時在病榻前,在淒悒的靜默中,發生了重大的疑問。科學家說人的意識與靈感,隻是神經係最高的作用,這複雜,微妙的機械,隻要部分有了損傷或是停頓,全體的動作便發生相當的影響;如其最重要的部分受了擾亂,他不是變成反常的瘋癲,便是完全的失去意識。照這一說,體即是用,離了體即沒有用;靈魂是宗教家的大謊,人的身體一死什麼都完了。這是最幹脆不過的說法,我們活著時有這樣有那樣已經健夠麻煩,盡夠受,誰還有興致,誰還願意到墳墓的那一邊再去發生關係,地獄也許是黑暗的,天堂是光明的,但光明與黑暗的區別無非是人類專擅的假定,我們隻要擺脫這皮囊,還歸我清靜,我就不願意頭戴一個黃色的空圈子,合著手掌跪在雲端裏受罪!
再回到事實上來,我的祖母——一位神智最清明的老太太——究竟在哪裏?我既然不能斷定因為神經部分的震裂她的靈感性便永遠的消減,但同時她又分明的失卻了表情的能力,我隻能設想她人格的自覺性,也許比平時消淡了不少,卻依舊是在著,像在夢魘裏將醒未醒時似的,明知她的兒女孫曾不住的叫喚她醒來,明知她即使要永別也總還有多少的囑咐,但是可憐她的睛球再不能反映外界的印象,她的聲帶與口舌再不能表達她內心的情意,隔著這脆弱的肉體的關係,她的性靈再不能與他最親的骨肉自由的交通——也許她也在整天整夜的伴著我們焦急,伴著我們傷心,伴著我們出淚,這才是可憐,這才真叫人悲感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