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到了八月二十七那天,離她起病的第十一天,醫生吩咐脈象大大的變了,叫我們當心,這十一天內每天她隻咽入很困難的幾滴稀薄的米湯,現在她的麵上的光澤也不如早幾天了,她的目眶更陷落了,她的口部的筋肉也更寬弛了,她右手的動作也減少了,即使拿起了扇子也不再能很自然的扇動了——她的大限的確已經到了。但是到晚飯後,反是沒有什麼顯象。同時一家人著了忙,準備壽衣的、準備冥銀的、準備香燈等等的。我從裏走出外,又從外走進裏,隻見匆忙的腳步與嚴肅的麵容。這時病人的大動脈已經微細的不可辨,雖則呼吸還不至怎樣的急促。這時一門的骨肉已經齊集在病房裏,等候那不可避免的時刻。到了十時光景,我和我的父親正坐在房的那一頭一張床上,忽然聽得一個哭叫的聲音說——“大家快來看呀,老太太的眼睛張大了!”這尖銳的喊聲,仿佛是一大桶的冰水澆在我的身上,我所有的毛管一齊豎了起來,我們踉蹌的奔到了床前,擠進了人叢。果然,老太太的眼睛張大了,張得很大了!這是我一生從不曾見過,也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眼見的神奇(恕罪我的描寫!)不但是兩眼,麵容也是絕對的神變了(transfigured),她原來皺縮的麵上,發出一種鮮潤的彩澤,仿佛半淤的血脈,又一度充滿了生命的精液,她的口,她的兩頰,也都回複了異樣的豐潤;同時她的呼吸漸漸的上升,急進的短促,現在已經幾乎脫離了氣管,隻在鼻孔裏脆響的呼出了。但是最神奇不過的是一雙眼睛!她的瞳孔早已失去了收斂性,呆頓的放大了。但是最後那幾秒鍾!不但眼眶是充分的張開了,不但黑白分明,瞳孔銳利的緊斂了,並且放射著一種不可形容,不可信的輝光,我隻能稱他為“生命最集中的靈光”!這時候床前隻是一片的哭聲,子媳喚著娘,孫子喚著祖母,婢仆爭喊著老太太,幾個稚齡的曾孫,也跟著狂叫太太……但老太太最後的開眼,仿佛是與她親愛的骨肉,作無言的訣別,我們都在號泣的送終,她也安慰了,她放心的去了。在幾秒時內,死的黑影已經移上了老人的麵部,遏滅了生命的異彩,她最後的呼氣,正似水泡破裂,電光杳滅,菩提的一響,生命呼出了竅,什麼都止息了。
十一
我滿心充塞了死象的神奇,同時又須顧管我有病的母親,她那時出性的號啕,在地板上滾著,我自己反而哭不出來;我自己也覺得奇怪,眼看著一家長幼的涕淚滂沱,耳聽著狂沸似的呼搶號叫,我不但不發生同情的反應,卻反而達到了一個超感情的,靜定的,幽妙的意境,我想象的看見祖母脫離了軀殼與人間,穿著雪白的長袍,冉冉的上升天去,我隻想默默的跪在塵埃,讚美她一生的功德,讚美她一生的圓寂。這是我的設想!我們內地人卻沒有這樣純粹的宗教思想;他們的假定是不論死的是高年厚德的老人或是無知無愆的幼孩,或是罪大惡極的凶人,臨到彌留的時刻總是一例的有無常鬼、摸壁鬼、牛頭馬麵、赤發獠牙的陰差等等到門,拿著鐐鏈枷鎖,來捉拿陰魂到案。所以燒紙帛是平他們的暴戾,最後的呼搶是沒奈何的訣別。這也許是大部分臨死時實在的情景,但我們卻不能概定所有的靈魂都不免遭受這樣的淩辱。譬如我們的祖老太太的死,我隻能想象她是登天,隻能想象她慈祥的神化——像那樣鼎沸的號啕,固然是至性不能自禁,但我總以為不如匐伏隱泣或默禱,較為近情,較為合理。
理智發達了,感情便失了自然的濃摯;厭世主義的看來,眼淚與笑聲一樣是空虛的,無意義的。但厭世主義姑且不論,我卻不相信理智的發達,會得妨礙天然的情感;如其教育真有效力,我以為效力就在剝削了不合理性的“感情作用”,但決不會有損真純的感情;他眼淚也許比一般人流得少些,但他等到流淚的時候,他的淚才是應流的淚。我也是智識愈開流淚愈少的一個人,但這一次卻也真的哭了好幾次。一次是伴我的姑母哭的,她為產後不曾複元,所以祖母的病一直瞞著她,一直到了祖母故後的早上方才通知她。她扶病來了,她還不曾下轎,我已經聽出她在啜泣,我一時感覺一陣的悲傷,等到她出轎放聲時,我也在房中欷欷不住。又一次是伴祖母當年的贈嫁婢哭的。她比祖母小十一歲,今年七十三歲,亦已是個白發的婆子,她也來哭他的“小姐”,她是見著我祖母的花燭的唯一個人,她的一哭我也哭了。
再有是伴我的父親哭的。我總是覺得一個身體偉大的人,他動情感的時候,動人的力量也比平常人偉大些。我見了我父親哭泣,我就忍不住要伴著淌淚。但是感動我最強烈的幾次,是他一人倒在床裏,反複的啜泣著,叫著媽,像一個小孩似的,我就感到最熱烈的傷感,在他偉大的心胸裏浪濤似的起伏,我就感到母子的感情的確是一切感情的起原與總結,等到一失慈愛的蔭庇,仿佛一生的事業頓時莫有了根柢,所有的快樂都不能填平這唯一的缺陷;所以他這一哭,我也真哭了。
但是我的祖母果真是死了嗎?她的軀體是的。但她是不死的。詩人勃蘭恩德有一首的大意是:“這樣的生命力,一旦得到召喚,便加入到綿延不斷的大篷車隊,駛向等神秘王國。在籠罩著死亡的寂靜的宅第裏,每個人羈守他自己的房間,再也無法脫身。如同采石礦的奴隸夜間在地牢中被無情地鞭笞,卻隻有平靜和忍耐。
如果我們的生前是盡責任的,是無愧的,我們就會安坦的走近我們的墳墓,我們的靈魂裏不會有慚愧或侮恨的齧痕。人生自生至死,如勃蘭恩德的比喻,真是大隊的旅客在不盡的沙漠中進行,隻要良心有個安頓,到夜裏你臥倒在帳幕裏也就不怕噩夢來纏繞。
“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走近墳墓就像一個人掩上他床邊的帷幕,然後躺下進入愉快的夢鄉。”
我的祖母,在那舊式的環境裏,到我們家來五十九年,真像是做了長期的苦工,她何嚐有一日的安閑,不必說子女的嫁娶,就是一家的柴米油鹽,掃地抹桌,哪一件事不在八十歲老人早晚的心上!我的伯父快近六十歲了,但他的起居飲食;還差不多完全是祖母經管的,初出世的曾孫如其有些身熱咳嗽,老太太晚上就睡不安穩;她愛我寵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寫;她那深厚的慈蔭,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蔽。但她的身心即使勞碌了一生,她的報酬卻在靈魂無上的平安;她的安慰就在她的兒女孫曾,隻要我們能夠步她的前例,各盡天定的責任,她在冥冥中也就永遠的微笑了。
十一月二十四日魯迅先生記(一)
□[中國]蕭紅
魯迅先生家裏的花瓶,好像畫上所見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藍色,有點從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紋痕,瓶口的兩邊,還有兩個瓶耳,瓶裏種的是幾棵萬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這花的時候,我就問過:
“這叫什麼名字?屋裏不生火爐,也不凍死?”
第一次,走進魯迅家裏去,那是近黃昏的時節,而且是個冬天,所以那樓下室稍微有一點暗,同時魯迅先生的紙煙,當它離開嘴邊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煙紋的卷痕一直升騰到他有一些白絲的發梢那麼高。而且再升騰就看不見了。
“這花,叫‘萬年青’,永久這樣!”他在花瓶旁邊的煙灰盒中,抖掉了紙煙上的灰燼,那紅的煙火,就越紅了,好像一朵小紅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離著。
“這花不怕凍?”以後,我又問過,記不得是在什麼時候了。
許先生說:“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還拿著瓶口給我搖著。
我還看到了那花瓶的底邊是一些圓石子,以後,因為熟識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動手看過一兩次,又加上這花瓶是常常擺在客廳的黑色長桌上;又加上自己是來在寒帶的北方,對於這在四季裏都不凋零的植物,總帶著一點驚奇。
而現在這“萬年青”依舊活著,每次到許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時仍站在那黑色的長桌子上,有時站在魯迅先生照像的前麵。
花瓶是換了,用一個玻璃瓶裝著,看得到淡黃色的須根,站在瓶底。
有時候許先生一麵和我們談論著,一麵檢查著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葉子是不是黃了?該剪掉的剪掉;該灑水的灑水,因為不停地動作是她的習慣。有時候就檢查著這“萬年青”,有時候就談魯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麵談著,但那感覺,卻像談著古人那麼悠遠了。
至於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麵去了,而且瓶底已經丟失,雖然丟失了也就讓它空空地站在墓邊。我所看到的是從春天一直站在秋天;它一直站到鄰旁墓頭的石榴樹開了花而後結成了石榴。
從開炮以後,隻有許先生繞道去過一次,別人就沒有去過。當然那墓草是長得很高了,而且荒了,還說什麼花瓶,恐怕魯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沒到他的胸口。
我們在這邊,隻能寫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而誰去努力剪齊墓上的荒草?我們是越去越遠了,但無論多麼遠,那荒草是總要記在心上的。
1938年。魯迅先生記(二)
□[中國]蕭紅
在我住所的北邊,有一帶小高坡,那上麵種的或是鬆樹,或是柏樹。它們在雨天裏,就像同在夜霧裏一樣,是那麼朦朧而且又那麼寧靜!好像飛在枝間的鳥雀羽翼的音響我都能夠聽到。
但我真的聽得到的,卻還是我自己腳步的聲音,間或從人家牆頭的枝葉落到雨傘上的大水點特別地響著。
那天,我走在道上,我看著傘翅上不住地滴水。
“魯迅是死了嗎?”
於是心跳了起來,不能把“死”和魯迅先生這樣的字樣相連接,所以左右反複著地是那個飯館裏下女的金牙齒,那些吃早餐的人的眼鏡、雨傘,他們好像小型木凳似的雨鞋;最後我還想起了那張貼在廚房邊的大畫,一個女人,抱著一個舉著小旗的很胖的孩子,小旗上麵就寫著:“富國強兵”;所以以後,一想到魯迅的死,就想到那個很胖的孩子。
我已經打開了房東的格子門,可是我無論如何也走不進來,我氣惱著:我怎麼忽然變大了?
女房東正在瓦斯爐旁斬斷一根蘿卜,她抓住了她白色的圍裙開始好像鴿子似的在笑:“傘……傘……”
原來我好像要撐著傘走上樓去。
她的肥胖的腳掌和男人一樣,並且那金牙齒也和那飯館裏下女的金牙齒一樣。日本女人多半鑲了金牙齒。
我看到有一張報紙上的標題是魯迅的“偲”。這個偲字,我翻了字典,在我們中國的字典上沒有這個字。而文章上的句子裏,“逝世,逝世”這字樣有過好幾個,到底是誰逝世了呢?因為是日文報紙看不懂之故。
第二天早晨,我又在那個飯館裏在什麼報的文藝篇幅上看到了“逝世,逝世”,再看下去,就看到“損失”或“殞星”之類。這回,我難過了,我的飯吃了一半,我就回家了。一走上樓,那空虛的心髒,像鈴子似的鬧著,而前房裏的老太婆在打掃著窗欞和席子的劈啪聲,好像在打著我的衣裳那麼使我感到沉重。在我看來,雖是早晨,窗外的太陽好像正午一樣大了。
我趕快乘了電車,去看。我在東京的時候,朋友和熟人,隻有她。車子向著東中野市郊開去,車上本不擁擠,但我是站著。“逝世,逝世”,逝世的就是魯迅?路上看了不少的山、樹和人家,它們卻是那麼平安、溫暖和愉快!我的臉幾乎是貼在玻璃上,為的是躲避車上的煩擾,但又誰知道,那從玻璃吸收來的車輪聲和機械聲,會疑心這車子是從山崖上滾下來了。
在走廊邊上,刷著一雙鞋子,她的扁桃腺炎還沒有全好,看見了我,頸子有些不會轉彎地向我說:
“啊!你來得這樣早!”
我把我來的事情告訴她,她說她不相信。因為這事情我也不願意它是真的,於是找了一張報紙來讀。
“這些日子病得連報也不訂,也不看了。”她一邊翻那在長桌上的報紙,一邊用手在摸撫著頸間的藥布。
而後,她查了查日文字典,她說那個“偲”字是個印象的意思,是麵影意思。她說一定有人到上海訪問了魯迅回來寫的。
我問她:“那麼為什麼有逝世在文章中呢?”我又想起來了,好像那文章上又說:魯迅的房子有槍彈穿進來,而安靜的魯迅,竟坐在搖椅上搖著。或者魯迅是被槍打死的?日本水兵被殺事件,在電影上都看到了,北四川路又是戒嚴,又是搬家。魯迅先生又是住的北四川路。
但她給我的解釋,在阿Q心理上非常圓滿,她說:“逝世”是從魯迅的口中談到別人的“逝世”,“槍彈”是魯迅談到“一二·八”時的槍彈,至於“坐在搖椅上”,她說談過去的事情,自然不用驚慌,安靜地坐在搖椅上又有什麼希奇。
出來送我走的時候,她還說:
“你這個人啊!不要神經質了!最近在《作家》上、《中流》上他都寫了文章,他的身體可見是在複原期中……”
她說我好像慌張得有點傻,但是我願意聽。於是在阿Q心理上我回來了。
我知道魯迅先生是死了,那是22日,正是靖國神社開廟會的時節。我還未起來的時候,那天天空開裂的爆竹,發著白煙,一個跟著一個在升起來。隔壁的老太婆呼喊了幾次,她阿拉阿拉地向著那爆竹升起來的天空呼喊,她的頭發上開始束了一條紅繩。樓下,房東的孩子上樓來送我一塊撒著米粒的糕點,我說謝謝他們,但我不知道在那孩子臉上接受了我怎樣的眼睛。因為才到五歲的孩子,他帶小碟下樓時,那碟沿還不時地在樓梯上磕碰著。他大概是害怕我。
靖國神社的廟會一直鬧了三天,教員們講些下女在廟會時節的故事,神的故事,和日本人拜神的故事,而學生們在滿堂大笑,好像世界上並不知道魯迅死了這回事。
有一天,一個眼睛好像金魚眼睛的人,在黑板上寫著:魯迅先生大罵徐懋庸引起了文壇一場風波……茅盾起來講和……
這字樣一直沒有擦掉。那卷發的,小小的,和中國人差不多的教員,他下課以後常常被人團聚著,談些個兩國不同的習慣和風俗。他的北京話說得很好,中國的舊文章和詩也讀過一些。他講話常常把眼睛從下往上看著:
“魯迅這個人,你覺得怎麼樣?”我很奇怪,又像很害怕,為什麼他向我說?結果曉得不是向我說。在我旁邊那個位置上的人站起來了,有的教員點名的時候問過他:“你多大歲數?”他說他30多歲。教員說:“我看你好像50多歲的樣子……”因為他的頭發白了一半。
他作舊詩作得很多,秋天,中秋遊日光,遊淺草,而且還加上譜調讀著。有一天他還讓我看看,我說我不懂,別的同學有的借他的詩本去抄錄。我聽過幾次,有人問他:“你沒再作詩嗎?”他答:“沒有喝酒呢?”
他聽到有人問他,他就站起來了:
“我說……先生……魯迅,這個人沒有什麼,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他的文章就是一個罵,而且人格上也不好,尖酸刻薄。”
他的黃色的小鼻子歪了一下。我想用手替他扭正過來。
一個大個子,戴著四角帽子,他是“滿洲國”的留學生,聽說話的口音,還是我的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