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你的情緒認知會出賣你(1)(2 / 2)

一種在美國普遍運用的稱為CQT(英文ControlQuestionTechnique的縮寫,譯作控製題測試法或準繩問題測試法)測試法的技術就是根據美國學者戴維斯的“恐懼後果說”假說創立的。由美國芝加哥的理德於1947年發明。在CQT的問題模式中,主要有相關問題或稱主題問題、準繩問題、無關問題或稱中性問題等三類。相關問題明確涉及案情,是測試中的核心要害問題;準繩問題是指那些一般違法或違反道德準則的、明知被試的回答是謊言或可能是謊言的問題;中性問題是不帶刺激性的問題。相關問題和準繩問題都是一些具有刺激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能激起被試較強的情緒反應,包括恐懼、緊張、擔心、矛盾、焦慮等。不同的是,有罪者會在主題問題上激起更強的情緒反應,而無辜者會在準繩問題上反應更大。測謊員通過比較被試在主題問題和準繩問題上的情緒反應水平來判斷被試是否撒謊。

由此可知,CQT技術的基礎主要就是情緒反應。測謊者如何有效地激發被試的情緒反應並將對主題問題和準繩問題的情緒反心水平明顯地分離,是CQT技術實施的關鍵。

第二節 認知反應與測謊

人的情感情緒是對事物的一種態度和體驗。它是在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小產生發展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刺激物對人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引起的。因此,測謊不僅和情緒有關,更同人的認知心理過程有密切關係。大量實驗室模擬罪案測試和數字、撲克牌測試的高度準確性,使“恐懼情緒”理論難以得到解釋。隨著另一種稱作GKT的測試技術的發明和廣泛運用,人們開始從認知心理的角度去認識測謊的心理基礎。

GKT是英文Guilty Knowledge Technique的縮寫,譯作犯罪情景測試法,是195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醫學院教授萊肯提出的。這種測試技術的編題模式十包含多組問題,每組問題中有一個目標問題和四五個陪襯問題。目標問題是正在調查的案件中的某一細節,陪襯問題是與目標問題類似但其內容卻與案件無關。

GKT技術主要是測試犯罪嫌疑人大腦中是否留有犯罪人應當留下的有關犯罪行為的記憶痕跡。在GKT題目中,不管何種問題,對被試都會形成一個刺激,激起一定反應。但對於有罪的被試,目標問題和陪襯問題刺激引起的反應是不同的。目標問題的信息是在犯罪活動中留在犯罪人大腦中的印痕,它對犯罪嫌疑人具有特殊的意義,當測謊人員對被試提問刺激時,就會引起他對作案時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的回憶、認知(再認)等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引起了舊刺激痕跡的複活,使大腦相應區域的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成為大腦神經中樞的優勢興奮中心,進而引起某些生理變化。而陪襯問題的信息是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它對犯罪嫌疑人不具有特殊意義,因而在大腦皮層中處於非優勢興奮中心地位。這就使得兩類問題對有罪被試刺激引起不同強度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強度的差異,就是犯罪心理痕跡和一般心理痕跡之差異的外在表現。對於無罪的被試,其大腦中隻有日常生活中留下的一般信息,而沒有犯罪情節的記憶痕跡。因而目標問題和陪襯問題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沒有特別的差異,其反應的大小是隨機的。這樣,GKT問題就能夠將有罪嫌疑人和無罪嫌疑人區分開來。GKT技術認為,犯罪者和無辜者心理上的重要區別,在於他們對“犯罪情景”的“認知”不同,而主要不在於被試對測試問題是否害怕和恐懼。由此看來,GKT技術的心理基礎主要基於認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