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真諦

□[美國]諾賓·基爾福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見到有人樂觀,有人悲觀。為何會這樣?其實,外在的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個人的處世態度不同罷了。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是我在一家賣甜甜圈的商店前麵見到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傷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小小空洞。”這個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人們眼睛見到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隻看見自己想尋求的東西。樂觀者和悲觀者各自尋求的東西不同,因而對同樣的事物就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態度。

有一天,我站在一間珠寶店的櫃台前,把一個裝著幾本書的包裹放在旁邊。當一個衣著講究、儀表堂堂的男子進來,開始在櫃台前看珠寶時,我禮貌地將我的包裹移開,但這個人卻憤怒地看著我,他說,他是個正直的人,絕對無意偷我的包裹。他覺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將門關上,走出了珠寶店。我感到十分驚訝,這樣一個無心的動作,竟會引起他如此的憤怒。後來,我領悟到這個人和我仿佛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但事實上世界是一樣的,所差別的是我和他對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幾天後的一天早晨,我一醒來便心情不佳,想到這一天又要在單調的例行工作中度過時,便覺得這個世界是多麼枯燥、乏味。當我擠在密密麻麻的車陣中,緩慢地向市中心前進時,我滿腔怨氣地想:“為什麼有那麼多笨蛋也能拿到駕駛執照?他們開車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沒有資格在高峰時間開車,這些人的駕駛執照都該被吊銷。後來,我和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一個交叉路口,我心想:“這家夥開的是大車,他一定會直衝過去的。”但就在這時,卡車司機將頭伸出車窗外,向我招招手給我一個開朗、愉快的微笑。當我將車子駛離叉路口時,我的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這位卡車司機的行為,使我仿佛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依舊,所不同的隻是我們的心境。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類似的小插曲,這些小插曲正是我們追求快樂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樂,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我想,這就是快樂的真諦吧!一切的一切都隻是白日做夢——除非我們付諸行動。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美國]奧格·曼狄諾

我的幻想毫無價值,我的計劃將石沉大海,我的目標將不會達到。一切的一切都隻是白日做夢——除非我們付諸行動。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一張地圖,不論多麼詳盡,比例多麼精確,它永遠不可能帶著它的主人在地麵上行走半步。一個國家的法律,不論多麼公正、嚴明,永遠不可能防止罪惡的發生。任何寶典,即使我手中的羊皮卷,永遠不可能創造財富。惟有行動才能使地圖、法律、寶典、夢想、計劃、目標具有實在意義。行動,像食物和水一樣,它滋潤我,使我成功。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拖延使我裹足不前,它來自恐懼現在我從所有勇敢的心靈深處,了解到這一秘密。我知道想克服恐懼必須毫不猶豫,起而行動,隻有如此,心中的慌亂才可以得到平定。現在我知道行動會使猛獅般的恐懼,減緩為螞蟻般的平靜。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此刻我要牢記螢火蟲的啟迪:隻有在振翅的時候才能發出光芒。我要成為一隻螢火蟲,即使在豔陽高照的白天我也要發出光芒。別像蝴蝶一樣,舞動翅膀,靠花朵的施舍生活;我要做螢火蟲,照亮大地。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我決不把今天的事情留給明天,因為我已深知明天是永遠不會來臨的。現在就付諸行動吧!即使我的行動不會帶來快樂與成功,但隻要我已行動過,就足已把那些坐以待斃者比下去。行動也許不會結出快樂的果實,但沒有行動,所有的果實都得不到收獲。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立刻行動!立刻行動!立刻行動!從今往後,我要一遍又一遍,每時每刻默誦這句話,直到成為習慣,好比呼吸一般,成為本能,好比眨眼一樣。有了這句話,我就能調整自己的情緒,迎接失敗者避而遠之的每一次挑戰。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句話。

清晨醒來時,失敗者流連於床榻,我卻要想到這句話,然後開始行動。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外出推銷時,失敗者還在考慮是否會遭到拒絕的時候,我要想到這句話,麵對第一個來臨的顧客。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麵對緊閉的大門時,失敗者懷著恐懼與惶惑的心情,在門外等候;我卻想到這句話,隨即上前敲門。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麵對誘惑時,我想到這句話,遠離罪惡。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隻有行動才能決定我在商場上的價值。若要加倍我的價值,我必須加倍努力。我要前往失敗者懼怕的地方,當失敗者休息的時候,我要繼續工作。當失敗者沉默的時候,我開口推銷,我要拜訪十戶可能買我東西的人家,而失敗者在一番周詳的計劃之後,卻隻拜訪一家。在失敗者認為太晚時,我能夠驕傲地說大功告成。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現在是我的所有。明天是為懶漢保留的工作日,我並不懶惰。明天是棄惡從善的日子,我並不邪惡。明天是弱者變強者的日子,我並不軟弱。明天是失敗者借口成功的日子,我並不是失敗者。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我是雄獅,我是蒼鷹,饑即食,渴即飲。除非行動,否則就此滅亡。

我渴望成功,快樂,心靈的平靜。除非行動,否則我將在失敗、不幸、夜不成眠的日子中奄奄一息。

我向自己發布命令並且必須服從自己的命令。

成功不是等待。如果我遲疑,她會投入別人的懷抱,永遠棄我而去。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機會並非外界的生存實體,它存在你的內心之中,你自己就是機會。

機會在敲門

□[美國]魏特利·薇特

艾略特是英國著名小說家,他曾經這樣寫道:

“生命巨流中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除了砂礫之外我們別無所見;天使前來探訪,我們卻當麵不識,失之交臂。”

20世紀的美國人也有一句俗諺:“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的機會。”

期盼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卻沒有回頭看看後窗進入的機會。

馬嬌麗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在一家小型製造業公司謀得一份好差事,可是上司要她做一件不在她職責範圍內的工作,她拒絕了。不久以後,在另一個部門的一位同事建議她嚐試那個部門的工作,她再度回絕。馬嬌麗不願做不屬於她職責內的事情,除非給她加薪,升她的級。她沒有發覺其實那都是些她成功的機會。假使她接受新任務並且順利完成,她就極有資格要求加薪和升級了。結果她被認為是不思進取的青年。

我們常把機會擬人化,誤以為幸運之神真的存在,於是,便坐在那裏等待機會敲門。

可惜的是,機會從來不會自動前來敲門。不管你等待多少年,也聽不到它的敲門聲。

原因是機會並非外界的生存實體,它存在你的內心之中,你自己就是機會。

而隻有你才能製造機會。隻有你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來利用機會。也隻有你才能發現機會,然後把失敗與挫折轉變為成功與滿足。

有些人給機會下了狹隘的定義,認為是指一筆交易成功或職務升遷。其實機會所涵蓋的範圍很廣,它意味著眾人皆陷入消極的泥潭中時,你卻能尋出一條積極思考的途徑。機會是在強大壓力之下圓滿完成任務;機會是不卷入辦公室裏的勾心鬥角;機會是不受緊張、衝突和自疑的牽絆;機會是接納自己的一切,求得內心的寧靜,並享受充滿自信的愉悅。

朝向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前進,盡量利用造物主慷慨賜予你的才華和能力,機會就在其中。

自然會認清機會所在,隻要你不再打擊自己。

你會發掘出無窮的機會,隻要你不再擔心別人怎麼想。

你一定能掌握好機會,隻要你不再空想著你的前途多美妙。

你也一定能夠為自己創造機會,但你必須放棄對昔日挫敗的思想。

記住,任何人都有失意和挫折的時候,但是人人也都有豐富的潛力。悲觀者隻看見自己的錯處和弱點,樂觀者則專注於自己內心的力量和創造力。

你該怎樣為自己開創機會?那就必須要你不斷地探索、發現並且適應新來乍到的機運。

還有一點請記住:隨時保持你那開放與樂觀的心。

聽,機會已經在敲你的門,哦,不是敲你的前門,而是叩你的心扉。珍愛光明

□[美國]海倫·凱勒

有些時候,我不說話,腦袋裏卻在尋思:倘若每一個人在他的青少年時期都經曆一段瞎子與聾子的生活,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啊!黑暗將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他更加喜愛聲音。

我經常詢問我那些身體毫無殘疾的朋友們,問他們看到了什麼。有一天,我的一位好友來看我,她說她剛才在森林裏散步,突然想來看我,我問她都看到了些什麼,她回答說:“一切都是老樣子。”如果我不是習慣聽這樣的回答,那我一定會對它表示懷疑,因為我早就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眼睛是看不到的。

我常自言自語,在森林裏走了一個多小時,卻沒有發現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這怎麼可能呢?因為我這個瞎了眼睛的人,僅僅靠觸覺就能發現許許多多有趣的東西。我清楚地感受著勻稱的嫩葉,我愛撫地用手摸著白柳樹光滑的外皮,或是鬆樹粗糙的表皮。春天,我摸索著找尋樹枝上的芽苞,尋找著大自然冬眠後醒來的第一個標誌。奇特卷曲的光滑花瓣在我手中散發著清香。我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感受著千奇百怪的事物。偶爾,如果幸運的話,我把手輕輕地放在一棵小樹上,就能感覺到小鳥放聲歌唱時的歡蹦亂跳。我喜歡讓清涼的泉水從張開的指間流過。對於我來說,能走在輕軟的草地上或芬芳的落葉鋪成的道路上,比起走在豪華的波斯地毯上更幸福。四季的變換就像一幕幕令人激動的、無休無止的戲劇,它們的行動從我的指間流過。

有時,我在內心裏呼喚著,請求給我一雙明亮的眼睛吧。僅僅摸一摸就給了我如此巨大的歡樂,如果能看到,那該是多麼令人高興啊!然而,那些有視力的人卻麻木地感受著世界,他們對充滿絢麗多彩的景色和千姿百態的表演,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人類就是這個毛病,對已有的東西往往一點都不珍惜,卻去向往那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是非常可惜的,在光明的世界裏,將視力的天賦隻看做是為了方便,而不看做是充實生活的手段。所謂真正迅速的人,是指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而非僅僅是把事情做得快的人。

論迅速

□[英國]培根

急於求成的人是必須要小心的,要知道吃得太快會造成消化不良。

所謂真正迅速的人,是指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而非僅僅是把事情做得快的人。譬如在賽跑中,優勝者並非步子邁得最急或腳抬得最高者;因此在事業上,迅速與否應該由工作質量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