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魯迅詩歌賞析(1 / 3)

一、《他們的花園》

小娃子,卷螺發,

銀黃的麵龐上還有微紅,——看他意思是正要活。

走出破大門,望見鄰家:

他們大花園裏,有許多好花。

用盡小心機,得了一朵百合;

又白又光明,像才下的雪。

好生拿了回家,映著麵龐,分外映出血色;

蒼蠅繞花飛鳴,亂在一屋子裏一

“偏愛這不幹淨花,是糊塗孩子!”

忙看百合花,卻已有幾點蠅矢。

看不得;舍不得。

瞪眼望著天空,他更無話可說。

說不出話,想起鄰家:

他們大花園裏,有許多好花。

《他們的花園》賞析

這首詩最初發表於1918年7月15日《新青年》5卷1號,署名唐俟。這首詩不僅在寫作行為上顯示了魯迅對五四文學革命的積極支持,而且在內容上也響應著新文化運動的時代潮流。新文化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影響空前廣泛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以陳獨秀、胡適等為代表的新文化先驅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兩大旗幟,大力介紹外國的新思潮、新學說,向封建主義文化營壘展開全麵而猛烈的攻擊。這自然引起了封建頑固派的極大恐懼,他們誣蔑新思想為“異端邪說”,竭力抵製、阻撓、破壞這場新文化運動。魯迅這首詩,表現了新舊思想之間的對壘,形象地表達了新一代青年學習借鑒先進的西方文化思想、改革中國社會現實的強烈願望,揭露了頑固保守的封建舊勢力對新思想的攻擊和破壞。

詩歌描寫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有進取心、有批判精神的“小娃子”形象。他雖然麵色“銀黃”卻“還有微紅”;“看他意思是正要活”寫出了小娃子強烈的生存欲望,他不願在禁錮人們思想的“鐵屋子”裏窒息而死。當他走出衰敗的舊中國的“破大門”,展現在麵前的是“鄰家”大花園裏姹紫嫣紅的“許多好花”。“鄰家”象征科技文化發達的西方國家,“好花”則象征著外國的新思想、新文化。“用盡小心機”采了一朵百合,意在表現小娃子有選擇、有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表現了魯迅對於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態度。“又白又光明”的百合花,“映著”小娃子的“麵龐”,“分外映出血色”,暗示了西方文化精華對於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及其在中國救亡圖存的現代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接下來,詩歌以“蒼蠅”這一意象來象征守舊頑固的封建勢力,表現他們對社會改革、對西方文化的反對和排斥。“繞花飛鳴,亂在一屋子裏”的“蒼蠅”,喻指對新思想進行刻毒攻擊的封建舊勢力,他們不僅汙蔑百合為“不幹淨花”,嘲罵接受、傳播新思想的小娃子是“糊塗孩子”,而且還拉了“幾點蠅矢”,玷汙百合,歪曲新思想,使之麵目全非。小娃子“看不得”費盡心機采來的百合花被糟蹋,又“舍不得”扔掉。他“無話可說”,隻能“瞪眼望著天空”,以沉默來表達對封建頑固勢力的無比憤慨。但憤慨之中的小娃子並不氣餒,他又“想起鄰家:/他們大花園裏,有許多好花”。含蓄的結尾,既對無“花”且反對移植外來“好花”的舊中國守舊勢力給予了揭露和批判,也表達了追求新思想的知識青年對西方文化的追求,對光明未來的執著和向往。

朱自清在談到早期新詩創作時,曾指出:“多數作者急切裏無法甩掉舊詩詞的調子;但是有死用活用之別……隻有魯迅氏兄弟全然擺脫了舊鐐銬,周啟明氏簡直不大用韻。他們另走上歐化一路。走歐化一路的後來越過越多。——這說的歐化,是在文法上。”《他們的花園)在文法的歐化上,就極具代表性。這首詩完全擺脫了舊體詩的鐐銬,形式自由,語法歐化。雖然內容還比較淺露,藝術手法也顯得比較稚嫩,但富有時代氣息,而且構思新穎、意象生動,語言質樸流暢。與胡適《嚐試集》中那些還未脫盡舊詩詞調子的白話詩相比,該詩還是顯出了不小的進步。

二、《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

我的所愛在山腰;

想去尋她山太高,

低頭無法淚沾袍。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麼: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

想去尋她人擁擠,

仰頭無法淚沾耳。

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麼:冰糖葫蘆。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

我的所愛在河濱;

想去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

愛人贈我金表索;

回她什麼: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

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

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賞析

《我的失戀》最初發表於1924年12月8日《語絲》周刊第四期。作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在《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一文中談到本篇時說:“不過是三段打油詩,題作《我的失戀》,是看見當時‘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做一首用‘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的。這詩後來又添了一段,登在《語絲》上”。副標題“擬古的新打油詩”,是指該詩在格式上對東漢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的《四愁詩》的模仿。《四愁詩》共四首,每首都以“我所思兮在××”開始,而以“何為懷憂心××”作結,故稱“四愁”,最早見於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第29卷。而打油詩則是傳說唐代人張打油所作的詩,常用俚語且故作詼諧,有時暗含嘲諷,被稱為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