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魯迅的新文學批評(3 / 3)

四、魯迅對自我文學創作的批評

除了以上所述的這些批評外,十分難能可貴的是,魯迅也曾力圖以一個批評家的立場對於作為作家的自己做出客觀的評論。在《“自選集”自序》裏,他客觀地指出了自己的創作是遵從著時代的主題與要求的:“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調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這些確可以算作那時的‘革命文學’。”在《(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序》裏,他也明確地肯定了自己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作品的陸續出現,“算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又因那時的認為‘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後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製度和禮教的弊害,卻比果戈理的憂憤深廣,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此後雖然脫離了外國作家的影響,技巧稍為圓熟,刻畫也稍加深切,如《肥皂》,《離婚》等,但一麵也減少了熱情,不為讀者們所注意了。”魯迅的這種自我批評顯然是平和而公正的,既無自矜之態,也不妄自菲薄。在經受了半個多世紀的時代檢驗後,今天已經成為公論。

總之,魯迅的新文學批評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人化風格,並始終保持著可貴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雖然他早年加入過《新青年》陣營,中間也一度參與維係過《語絲》這樣鬆散的文學社團,晚期還成為“左聯”這個極具政治色彩的文學組織的名譽領導人,但大體說來,魯迅的批評是沒有什麼“派別”傾向或者所謂“圈子”特色的,基本上都是自我感受的真實表達。這是他與當時一些依托社團而從事文學批評的批評家們的鮮明區別之處。他的批評一般都是就事論事,以文衡文,著眼於新文學的健康向上發展,而很少有無謂的意氣之爭。可以說,在反抗封建禮教、張揚自由意識,以及表現出對於人性的深切關懷方麵,他是五四以來那一批批評家裏麵做得最好的。

當然,魯迅的批評也並非毫無缺憾。例如由於他過多地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參與意義與現實關懷品格,有時候就會對某些具有一定的時代進步傾向但本來藝術價值不是很高的作品做出了錯誤的評判,難免有揄揚過高之嫌,像被他讚賞過的部分左翼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而另一方麵,他的這種對於文學戰鬥性與現實關懷性極為重視的批評態度,也就不可避免地限製了自己的視野,從而使得他對於另外一些具有高度審美特征而相對遠離時代背景的作品顯得有些疏離。即如他對於“以衝淡為衣”的廢名的批評,稱其“過於珍惜他有限的‘哀愁’”,“隻見其有意低回,顧影自憐之態”,在今天的讀者看來,就還是有不少值得商討的餘地的。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就一般而言,批評總是依附於被批評的對象即作品本身的。離開了具體的作品,批評自身的合法性存在自然也要大打折扣。但我們在魯迅這裏看到的是,他的新文學批評以其卓越的思想見識與豐富的文化內涵而產生了一種獨立的美學效果。曾有論者指出:“魯迅的寫作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形式創新’,而是一種不斷的顛覆和重建,是在不斷地探索文學的邊界,是在看似離文學最遠的地方把白話文學同中國文學的源頭重新聯係起來。”其實,以此來看魯迅的新文學批評,也是符合這一論斷的。許多他批評過的文學作品由於受時代文化背景與寫作者個人素養的局限,也許終將成為曆史的塵埃,但這並不影響魯迅的批評作品能夠脫離開它所批評的具體對象而獨領風騷,永遠散發著熠熠的光彩。

思考題:

魯迅的新文學批評有哪些主要特色?試結合起部分批評作品加以具體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