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清末東北移民實邊政策的意義(1 / 3)

清末東北移民實邊政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東北地區人口總量增長迅速,改變了邊疆地區地廣人稀的不利局麵;第二,東北地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得到開發,耕地數量有了比較大的增長;第三,在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通過廣泛設官建製,完善了各地尤其是沿邊地帶的行政管理係統,逐漸使東北地區擺脫了中國邊緣化的地位。

一、人口與耕地的增長

移民實邊政策實施的一個顯著成果,表現在東北地區人口的不斷增長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地區進行過一次人口情況調查。茲將截止調查年份,奉天、吉林與黑龍江各地方行政轄區(注:關於奉天、吉林與黑龍江各地方行政轄區之詳細情況,可參見表4—7、4—8及4—9.)之人口資料詳列如下:

西路驛站(注:據吉林省檔案館編:《吉林驛站》,1987年內部發行,第26—32頁:吉林省所屬之驛站分為西路驛站與北路驛站。西路驛站為:烏拉站,烏拉水手營,搜登站,伊勒門站,蘇瓦延站,伊巴丹站,阿勒談額墨勒站,赫爾蘇站,葉赫站,蒙古和羅站,額赫穆站,拉法站,退搏站,意氣鬆站,通溝鎮站,鄂摩和站,塔拉站,必爾罕站,沙蘭站,寧古台兼新官地正分二站,瑪勒瑚哩兼老鬆嶺正分二站,薩奇庫兼瑚珠嶺正分二站,哈順兼大坎子正分二站,穆克德和兼密占正分二站,琿春城站。北路驛站為:金珠鄂佛羅站,舒蘭河站,法特哈站,登伊勒哲庫站,盟溫站,陶賴昭站,遜劄保站,浩色站,社裏站,伯德訥站,蒙古喀掄站,拉林多歡站,薩庫裏站,色勒佛特庫站,佛斯亨站,富拉琿站,鄂勒國木索站,妙噶山站,五常站,雙城站,蜚克圖站,葦子溝站,崇古爾庫站。其中西路驛站共292戶,男16245,女10455,共26700名,與表4—2A之數據相同,北路驛站總戶數為3190戶,總人口為18784,與表4—2A之戶口數據稍有不同。)

從以上表4—4可知,“至清朝末年,奉天、吉林兩省人口可達1850萬,比之14年前移民潮初起的光緒二十三年,增加人口1277萬(黑龍江省清末以前無人口統計,沒有計算在內)。東北地區的人口,所以能達到清末這樣的高度,除了原有人口的少量增殖外,基本是這個階段的移民增長。”(注:路遇、藤澤之著:《中國人口通史》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頁。)事實的確如此,盡管由於種種原因,人口之統計數據不可能十分準確,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奉天、吉林與黑龍江之人口統計數字,表4—1、表4—2、表4—3與表4—5不同,宣統三年(1911年)奉天與吉林兩省的人口數目,表4—4與表4—5及表4—6所列統計數字也有所不同,該年度之東北地區人口總數,表4—4與表4—5及表4—6亦有出入。但東北地區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移民之大量湧入,則是公認的事實。(注:據楊餘練等編著:《清代東北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450頁: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後,東北人口總數約為270萬;光緒十三年(1887年),東北人口總計約520萬;宣統三年(1911年),東北三省的人口達到1841萬餘,為1840年東北人口數的6.8倍。)

移民實邊政策實施的另一個成果,是東北地區耕地數目的增長。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東北地區丈放荒地的情況是:“奉天省3000萬餘畝,吉林省1593萬餘畝,黑龍江省6917萬餘畝,總計為11510萬餘畝。”(注:楊餘練等編著:《清代東北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頁。)在這一億一千五百多萬畝的丈放荒地中,到宣統三年(1911年),已經開墾升科的耕地數目為:“奉天3916萬餘畝,(注:此數字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數字。見楊餘練等編著:《清代東北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頁。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前,奉天與吉林之升科耕地已有一定之規模,因此到宣統三年(1911年),奉天與吉林之耕地數字比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之放荒數字要多。)吉林為3312萬餘畝,黑龍江為2938萬餘畝,(注:據金梁《黑龍江通誌綱要》之記載:宣統三年(1911年),黑龍江“已墾地二千九百三十八萬零七百九十六畝”,數字與《清代東北史》所列相同。見李興盛等主編:《黑水郭氏世係錄》(外十四種)下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5頁。)總計為10266萬餘畝。”(注:楊餘練等編著:《清代東北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頁。)這個耕地數字是“1840年東北耕地總數2864萬畝的3.58倍。同時,還有大量荒地已經丈放,正在開墾之中”。可見,由於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東北地區由從前的荒涼邊地逐漸變成全國的糧倉。

二、地方行政設施的完善

清代前期,清政府在東北地區實行不同於關內的特殊行政管理製度,即軍府製。這種地方管理製度注重軍政管理,而民政設施薄弱。盛京將軍轄區奉天因地靠關內,府廳州縣的設置相對要多一些;而吉林將軍轄區除所謂“老三廳”的設置之外,再無專門用於治理民戶的地方機構;黑龍江將軍轄區則根本沒有民政設施。從鹹豐末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前,隨著移民實邊政策的初步實施,清政府開始在放荒招民的基礎上初步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奉天設置了更多的府廳州縣;吉林民政機關也增加不少,但沿邊地帶還相對薄弱;黑龍江在這方麵則相對滯後,僅在呼蘭平原地區開始設置理民機構。(注:關於鹹豐末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東北地區地方建製的發展情況,詳見第二章之第三節。)光緒二十年(1894年)之後,隨著移民實邊政策的逐步深化,特別是改建行省製度之後,東北地區的行政設施進一步完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