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叔本華

生命劇烈地在痛苦與厭倦的兩端擺動,貧窮和困乏帶來痛苦,富裕和舒適時,人又生厭倦。所以,當勞動階層無休止地在困乏、貧窮的痛苦中掙紮時,上層社會卻在與富裕、舒適的厭倦打持久戰。在內在或主觀的狀態中,對立的起因是由於人的受容性與心靈能力成正比;每個人對痛苦的受容性,又與對厭倦的受害性成反比。人的遲鈍性是指神經不受刺激,氣質不覺痛苦或焦慮。無論後者多麼巨大,知識的遲鈍是心靈空虛的主要根源。惟有經常興致勃勃地注意觀察外界的細微事物的人,臉上才不會流露那種空虛。厭倦源於心靈空虛,好比興奮過後的人們需要尋找某些事物填補空下來的心靈,但人們尋求的事物又大多類似。

例如,人們依賴的消遣方式、他們的社交娛樂和談話內容多是一樣的,毫無變化而言。由於心靈的空虛,有多少人在階前閑聊,在窗前凝視窗外,又有多少人尋求社交、餘興、娛樂和各類享受,於是奢侈浪費與災禍接踵而來。人避免禍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心靈財富,人的心靈財富越多,厭倦所占的空間就越少。在錯綜複雜的自我和包羅萬象的自然裏,那不衰竭的思考活動,尋找新的材料,從事新的組合。這樣一來,可以不斷鼓舞心靈,除了休閑時間以外,厭倦是不會趁虛而入的。

另外,高度的才智基於高度的受容性、強大的意誌力和強烈的感情之上。這三者的結合體使各種肉體和精神的敏感性增高。高度的想像力使人的不耐阻礙、厭惡挫折等性質得到加強並進而使整個思潮都好像真實存在一樣。人受苦的種類取決於人的天賦氣質,為了對付他所忍受的苦難人總要采取手段來影響客觀環境,因此,客觀事件對他總是具有特殊意義。

智慧首先努力爭取的無非是免於痛苦和煩惱的自由,求得安靜和閑暇,生活得平靜和節儉。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所以在他與同胞相處了極短的時間後就會退隱;若他有極多的智慧,他就會獨居。具備內在財富越多的人,向他人求助的機會就會越少;也可以這樣說,他人能給自己的也越少。所以,一個人智慧越高,越不合群。倘使智慧的“量”可以代替“質”的話,人活在大千世界中的自由度就會多一些。不幸的是,人世間一百個傻子無法代替一個智者。更不幸的是人世間傻子又何其多。束縛

□[德國]叔本華

從人的生理特征上看,戀愛是一種本能行為,而且是與生僅有的。從心理上看,它是一種最強烈的情歌,是“欲望中的欲望”。在戀愛中,男性在戀愛中尤為突出,他會為心愛女性的秋波所迷惑,不惜為她做出任何奉獻和犧牲。這主要是基於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愛她,她身上有著一種在他看來是不可磨滅的東西。僅這一點,就使其他一切都無足輕重了。他愛到著了迷的程度!盡管在戀愛中使近乎瘋狂的欲望得到過滿足,這也並不意味著他已獲得了真正的幸福,因為戀愛終究還不是為個人、為種族和人類的,他仍沒有脫離這個充滿痛苦和悲慘的世界,它永不能毀滅和消失。它使人生的序幕一場又一場地承繼下去。

戀愛是求生意誌的表現,產生戀愛行為最持久、最深刻的根源所在是求生意誌的永存性。人類生存意誌的核心是難以打破的,而且隻有這種本質核心,才能直接保證種族永存。如果在認識上以這本質的永續為微不足道的小事,掉以輕心,加以蔑視,那當然是極大的錯誤。就種族的外貌而言,種族的持續是生存於我們所不能置身也不可知道的未來。然而,就其內在的本質而言,種族的永續是永久性的並存或是續存於各色各樣的個體之中,內在的本質完全相同,這就是切實渴望生存和永續的求生意誌。它是不可能被扭曲,不可能被銷毀和改變的。這意誌的實在性可以通過戀愛充分、直接而又非常具體地表現出來。它將隨意誌而永存延續,卻永遠也不能駕馭人們解脫人生。那麼,個體怎樣才能從痛苦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呢?惟一的途徑就是否定意誌,使個體意誌脫離種族的枝幹,停止其生存。除此之外,不可能再會有什麼解脫人生的妙計了。佛教曾把對生存意誌的否定稱為“涅亞”。所謂“涅亞”,即指根絕了人生種種欲望所達到的一種至高至樂的境界。這也是人類一切認識能力所永遠也達不到的境地。事實上,隻要生命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人生就不會得到任何解脫,生存的求生意誌所表現出來的戀愛行為,隻是人生解脫的叛徒,而決不是助手和朋友,因為你決不會因為戀愛而從人生中解脫出來。每一天的決戰

□[日本]池田大作

人生如夢,而永恒的是生命。盡管生命轉瞬即逝,卻比所有的財寶都珍貴。那麼,將如此寶貴短促的生命無所事事地虛度是可恥的。對整個人類來說,為使命而活著的人是最為可貴的,而不知為何而生存的人是最為空虛的。彷徨的人隻不過在別人眼中是自由的,對不得不彷徨於路的人來說,他沒有了生存的根基,生活隻是在打發著一個個充滿不安和內心空虛的苦惱日子。人生沒有使命感則不免陷入彷徨。

即使在今世看來比較理想的人生觀,若站在上一級宇宙的高度來考察,就會產生疑問:這個人生觀是正確的嗎?顯然,這個問題是極其艱深的。必有一個宇宙至高的,或者說代表生命本源的法則,所謂命運,不就是人們從法則那兒得到的報應嗎?

人類生命中有一個像最大公約數一樣的共同基礎,那是生命的支柱、隻有在這個基礎之上,人們的才能、天分才會得到發揮。倘若一個人最本質的基礎失去了,即使再傑出的才能也會枯竭,甚至連生存的力量都會耗盡,從而不得不走向衰亡。人類生命中這種必備因素是與生俱來的,熟知人的本質基礎之後,才能去尋找可充分發揮個性的合適場所。

“既然成為人,竭盡全力生存是惟一的選擇。”把這一條當做焦點來觀察一個人,就會發現,外表的不同都是枝節。去掉這些枝節,隻會剩下人類生命的赤裸裸的胴體。要判斷他的人生價值,這是惟一的標準。

人生猶如建設,一旦停止建設,人生就會煙消霧散。

對自己眼下能做的事情不付出全力的人,是沒有資格談未來的。一個人必須點燃起自己對眼前工作的熱情。因為人首先得穩穩地站住腳跟,才能進行下一次大飛躍。

想一想,一天隻有二十四小時,即使利用交通工具跑得再快,這一點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不管在哪裏,不管怎樣做,隻有自己的“存在”才是確實的。怎樣充實這個自我呢?這就看你怎樣充實每一天。甚至是否能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是否能在社會上擁有主動權,都取決於你對每一天的充實。有利的環境本身是單調的,如果你設法利用這些有利因素,使自己的人生變得充實起來,這種腦力勞動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

人們每一天都在決戰,昨天的成功,並不能保證今天的勝利,昨天的挫折不一定就導致今天的失敗。關鍵是看你能否把每時每刻都把握住。所有的努力加在一起,它的本質就是你的機會和才能,這才是你一生的總決戰。失去人性的學問

□[日本]池田大作

可以認為,現代的學問企圖將一切事物都加以科學分析,而人性這最重要的東西卻被忽略了。我認為,所謂人類,就是依靠思想形成理念,設定理想,並為這個理想進行努力的客觀存在。人類的高貴就體現在這裏。當然,在現實中,重要的還有某事如何如何之類的分析和真偽的判斷。但是,進行分析和判斷,就要預測某事如何如何,這就包含了理想,而要實現理想,就要樹立應該怎麼做的判斷基準,為此,分析和判斷又是非常必要的。我認為,追求理想和重視現實,這兩方麵人類都具備,而且兩方麵都具備才是中庸之道,才是正確的思想方法。

學問是為人類的需要而存在的,如今,我們被迫忘記了這個不說自明的道理。其根本原因是:本來學問是從“人”出發的,而在當今社會,人們已不再好好學習這個學問的基礎,而一味追求最新的成果。人們之所以會采取這種做學問的態度,歸根結底,是由於一切一切的基本點——“人的觀念”沒有確立。當然,“人”是不會被所有從事專業的人們淡忘的,但是,由於沒有一個能抓住人類整體形象的尺度,不知不覺,就會把自己專業領域的方法當做看待人類的基本尺度了,這樣,現代的悲劇就發生了。政治也好,經濟也好,科學也好,凡是和人類自身有關的學問,可以說,在今天這個時代都是必需的。

忘卻活的現實而大發議論,容易流於繁瑣的講話和注釋。當然,仔細考證文獻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但不要忘記其中的根本精神,並且要設法將這一根本精神運用於實踐,服務於現實世界。這才是研究一切學問、思想的正確方法。

在一切觀點的根本之處,我們必須緊緊盯住“人”的存在,必須掌握深刻理解人的重要性的價值觀。麵對那些忘卻“人”的思想和運動,不管它們在形式上多麼符合邏輯,也不管它們用多麼龐大的體係來裝飾自己,我們都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被表象所迷惑。一片樹葉

□[日本]東山魁夷

人看待自然和風景,應當以謙虛、恭順的態度。為此,出門旅行是很有必要的,同大自然直接接觸,或深入異鄉,領略一下當地人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們的周圍,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葉,隻要用心觀察,有時領略到生命的涵義也是很深刻的。

我注視著院子裏的樹木,更準確地說,是在凝望枝頭上的一片樹葉,它在夏日的陽光裏閃耀著光輝,泛著美麗的綠色。這不禁使我想起了當它還是幼芽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這片新葉尚未吐露的地方,吊著一片幹枯的黃葉,不久就脫離了枝條飄落到地上,而就在原來的枝丫上,你這幼小的堅強的嫩芽,生機勃勃地誕生了。

任憑寒風如何殘暴猛烈,任憑大雪紛紛,你默默地忍受著,慢慢地在體內積攢著力量,等待著春風拂來。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著雨水閃閃發光。於是我感到到春天已臨近,萬物都開始在催芽。

春天終於來了,這嫩芽高高興興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麵上的陳葉,早已腐爛成春泥,滋潤著樹根。

你迅速長成一片嫩葉,在初夏的太陽下浮綠泛金。對於柔弱的綠葉來說,初夏,既是生機旺盛的季節,也是最易遭受害蟲侵蝕的季節。幸好,你平安地迎來了暑天,而今正同夥伴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著枝頭。

你的未來我已預測了。到了仲夏,鳴蟬將在你的濃蔭下長嘯;等一場台風襲過,那喳喳蟬鳴變成了淒切的哀吟,天氣也隨之涼爽起來。沒過多久,樹根深處秋蟲的吟唱代替了寒蟬淒切的長嘯,這唧唧蟲鳴,的確為靜寂的秋夜增添了不少雅趣。

不知不覺中,你的綠意黯然失色了,最終變成了一片黃葉,在瑟瑟的秋雨裏垂掛著。夜裏秋風敲打著窗子,第二天早晨起來,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隻看到你所在的那個枝丫上又冒出了一個嫩芽。等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腐爛化在泥土之中了。

這就是自然的輪回,不光是一片綠葉,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一葉墜地,決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株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標誌著生命的四季裏的不停轉化。

同樣道理,一個人的死關係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如果在你生的時候,你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那麼,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絕不會一絲痛苦,甚至感到慶幸。這就是我觀察庭院裏的一片樹葉所得的啟示。這樣說有點不準確,應該說是那片樹葉向我娓娓講述生死輪回的真諦。大自然的啟示

□[日本]鬆下幸之助

在春風的吹拂下,嫩芽正一日一日地茁壯成長。當我的思慮仍停留在小小的嫩葉上時,那嫩葉卻在我不注意的當兒,搖身變成飽滿的綠葉了。

自然界迅速的變化令我驚訝不已,它一刻也不停地活動、成長、改變著。在和風與陽光孕育的大自然中,在這一片綠葉中,似乎湧溢著自然迸發出的生命,並時時刻刻湧現著無窮的生命力。

在暴風雨中,立著一株小小的白花,默默地承受風吹雨打。不知那是什麼花,在淅淅瀝瀝落個不停的雨中,竟發出閃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從綠葉的尖上悄然滾落,那嬌弱引人憐愛的花姿,突然給人一種心情舒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