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美國]富蘭克林

上次在芍麗磨坊舉行遊園會的那天,我們玩得格外開心。那天良辰美景,與會者個個是風雅高貴。我們在散步的時候,我曾經在路上停留了一會兒,落在大家後麵。原因是園裏有很多蜉蝣的殘屍,有人特地指給我們看了。所謂蜉蝣,是蒼蠅一類的小昆蟲;而且據說,它們的壽命很短,一天之內生生死死就過去好幾代。我聽說了之後,信步走去,在一片樹葉上麵,發現了這種小蟲,有一群之多。

它們似乎在討論什麼東西?我親愛的朋友,你知道我是善知蟲語的。我和你往來那麼久,可是貴國美妙的語言我學來學去,始終進步很小,我如何能替自己解嘲呢?隻好說我研究蟲語用心過度了。現在這些小蟲在舉行辯論,我好奇心動,不免湊上前去偷聽一番。這種小蟲雖小,它們的心卻大,都是三四個一起開口講話,因此聽起來很不清楚。偶爾斷斷續續也可聽清一兩句,原來它們正熱烈討論兩位外國音樂家的優劣——那兩位,一位是蚋先生,一位是蚊先生;討論得非常熱烈,它們似乎忘記了昆蟲生命的短促,好像很有把握可以活滿一個月似的。我親愛的朋友,你們多快樂呀?看來,你們的政府一定賢明公正,寬仁待民,你們沒有牢騷可發;你們也用不著同黨派鬥爭,否則你們怎麼會有閑情逸致在這裏討論外國音樂的優劣。我轉過頭來,看見另一片樹葉上有一頭白發的老蜉蝣,它正在自言自語。我聽得很有趣,因此把它記錄了下來。我的好朋友深情厚意,我已領受很多,她的清風明月的風度,她的妙音雅奏,一向使我傾倒不已,我這一段筆記,無非想博得她一笑,聊作報答而已。

老蜉蝣說道:“我們哲人學者,在很久很久以前,以為我們這個宇宙(即是所謂芍麗磨坊)的壽命不會超過十八個小時。我想這話很有道理,因為自然界芸芸眾生,無不依賴太陽為生,但是太陽正在自東向西移動,就以此時我所見到的情景為準,很明顯太陽已經落得很低,快要沉到我們地球盡處的海洋裏去了。太陽為大地周圍的海洋所吞,世界除了黑暗,就是寒冷,一切生命無疑都將滅亡,地球歸於毀滅。地球的壽命一共十八小時,我已經活了七個小時了,說起來時間也真不少,足足有四百二十分鍾呢!我們之間有幾個能夠如此盡享高壽的呢?我看見好幾代蜉蝣出生,長大,最後又死去。我現在的朋友隻是些我青年時代朋友的子孫,可是他們本身,現在都已不在‘蟲世’了。我追隨他們於地下的時候也不遠了,因為盡管現在我仍舊步履矯健,但天下無不死之蟲,我頂多也隻能再活七八分鍾而已。我現在仍然在這片樹葉上辛辛苦苦地搜集蜜露,可是這有什麼用呢?我所收藏的這些東西我自己是吃不到了。回憶我這一生,為了我們這樹叢裏同胞的福利,我參加過多少次政治鬥爭;可是結局又是什麼樣子呢?芽有法律而無道德配合,政治仍舊不能清明,因此為了增進全體蜉蝣類的智慧,我又研究過多少種哲學問題!‘道德惟微,中心惟危’,我們現在這一族蜉蝣必須隨時戒慎警惕,否則一不小心,在幾分鍾之內,就可能變得像別的樹叢裏曆史較為悠久的別族蜉蝣一樣,道德淪喪,萬劫不複!我們在哲學方麵的成就又是多麼的渺小!嗚呼,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的朋友常常都來安慰我,說我年高德劭,為蜉蝣中之老大,身後之名,必可流傳千古。可是蜉蝣已死,身後的聲名又有什麼作用呢?何況到了第十八小時的時候,整個芍麗磨坊都將毀滅,世界末日已臨,曆史又如何延續呢?芽”

我勞碌一生,別無樂趣,惟有想到世間眾生,無分人蟲,如能長壽而為公眾謀福利者,即是可以引為自慰的;再則聽聽蜉蝣小姐蜉蝣太太們的高談闊論,或者偶然從那可愛的白夫人那裏,得到巧笑一顧,或者是清歌一曲,我的暮年也得到慰藉了。不必完美

□[美國]戴維·波恩斯

每個追求者都向往成功。在成功的牽引下,人能夠被激勵、鞭策,奮發向上,向美好的目標挺進。然而,如果成功的設定脫離客觀現實,為自己設置的目標可望而不可及,那麼,結果往往是使自己壓抑、憂愁和失望。

在現實生活中,與那些非完美主義者相比,完美主義者將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他們的生活會充滿擔心失敗的焦慮和憂愁,不敢冒險,患得患失。結果,他們所期望的成功很難如期而至。

“完美主義者”是指哪些人呢?它並不包括那些為美好的理想執著追求的人們。沒有客觀的目標與科學的態度,成功是難以實現的。這裏所指的完美主義者是這樣一些人,他們為自己設置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強迫自己去實現,並用他們的成就去衡量自身的價值。結果,他們總是在惴惴不安中失敗。

曾經有一位終日消沉的曆史學家說:“如果我沒有我的完美主義,那我隻是一個平平庸庸的人。誰願空活百歲而碌碌無為呢?”在他看來,完美主義是自己為取得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他相信實現完美是他達到理想高度的惟一途徑。可是實際情況怎樣呢?他對失敗的恐懼使他如履薄冰,工作效率遠不如他的同事。

完美主義者也可能會獲得一些成功,但成功的到來並不是因為有了這些完美的標準。很顯然,大部分完美主義者都對這個結論感到驚訝。研究表明,強迫性的完美主義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而且會導致自我挫敗,損害工作效率、人際關係、自尊心等。

為什麼完美主義者情緒紊亂、工作效率低呢?原因之一是他們以歪曲的、非邏輯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活。

“要麼全有,要麼全無”。這也許是完美主義者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

相信消極的事情會重複出現,是另一種畸形的思想方法。這些人總以為:“我恐怕永遠也做不好這件事。”他們不是從失敗中獲得經驗,而是被動地吸取反麵教訓。“我本不該做這事。”“我決不再做了!”從而使他們產生挫敗心理和負罪感而不能自拔。例如減肥,他為自己製定了嚴格控製飲食的要求,隻要他實行計劃,就自鳴得意,這是所謂“聖人階段”。一旦偶爾貪嘴,稍微破例,就進入“罪人階段”。一位完美主義者吃了一匙冰淇淋,就為“失敗”攪得坐立不安,最後竟大開吃戒,結果將一盒子的冰淇淋吃了個精光。

另外,許多完美主義者在人際關係方麵是很弱的。他們害怕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從而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響。因此他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對別人卻指指點點,評頭論足。這樣一來,常常傷害別人,影響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最終他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最擔心的孤獨境地。

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可能隻有一次。所以,把它作為實現每一件成功的標準,結局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如果你的目標客觀而又現實,你會常常感到輕鬆愉快,自然而然地感覺到自己富有創造性,工作效率卓著,因而充滿自信。當然,這裏的輕鬆並不是提倡鬆懈、懶散。當你為自己遠大的目標切實地奮鬥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幹得多麼出色!

如果你是個強迫性的完美主義者,你就會老是看到自己各方麵的缺點、毛病。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能會幫助你扭轉這個局麵:把每天自己所做過的事列舉出來。這個做法也許有點可笑,但隻要堅持兩個星期,你就會發現效果非常好:你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的積極因素上去了,為此你會感到振奮不已。

拋棄那種“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思想方法,也是一個較有效的方法。看看你身邊的人和事,問問自己,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列入這個思維範疇之中。潔白無瑕的牆壁真的毫無瑕疵嗎?芽你最崇拜的電影明星的外貌真是那麼無可挑剔嗎?你認識的某個人一生都充滿自信嗎?通過這一係列問答,你會發現,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盡善盡美的。每一個人,每一種思想,每一件藝術品,每一種理論,都是如此。“要麼全有,要麼全無”的絕對化思想方法,完全沒有一絲積極作用,有的隻是自我挫傷,自我損害。

切記,完美主義者總是背著恐懼上路。奉行完美主義,可能使你一時獲得某些小成就,或使你免受大的挫折或失敗。但是,它限製你的前進,剝奪你勇於進取、甜美生活的權利和機會。讓自己獲得作為一個正常人應有的生活權力,你就會成為一個更幸福的人,更有用的人!論狡猾

□[英國]培根

狡猾是邪惡與聰明的結合體。雖然狡猾與機智有所貌似,但卻很不相同——無論是在誠實方麵,還是在才智方麵。例如有人贏牌靠的是在配牌時搗鬼,但牌技終歸不高;還有人雖然很善於聯絡人心投機倒把,但終歸身無一技,做不得實事。

須知,善攻心計與理解人性並不能等同視之。有許多很世故很會揣摩人的脾氣性格的人,卻並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種人所擅長的是陰謀而不是研究他們的能夠猜透某種類型的人,但也隻限於這幾種,一旦改型,老一套就會吃不開,所以古人鑒別人才的那種方法——“讓他們到生人麵前去試試身手”,對他們是不適合的。

事實上,狡猾的人與初入商界做小生意的人相差無幾,在這裏,我們不妨細看其真麵目。

有一種狡猾人專門會察顏觀色。因為世上許多誠實的人,都有一顆深情的心和無掩飾的臉。但這種人一麵窺視你,一麵卻假裝恭順地瞧著地麵,就像許多“耶穌會員”那樣。

另一種狡術頗為隱蔽,把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掩蓋在東拉西扯的閑談中。例如有一名專管財政的官員,當他想促使女皇簽署某筆賬單時,每一次都先談一些其他的事務,以轉移女皇的注意力,結果女皇往往不留意那張要她簽字的賬單,而爽快地簽字了。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對方毫無思想準備的情勢下,突然提出一項建議,讓他在倉促中做出草率的決定。

當一個人試圖阻止一份優質方案被通過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由自己把它提交上去,但提交的同時又要恰到好處地加以解釋以引起領導及眾人的反感,因而使之得不到通過。

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的表述方式,正是刺激別人加倍地想知道你要說的東西的妙法。

如果你能讓一件急於表白的事被別人逼得毫無退路時才娓娓道來,那麼,它的可信度將上升幾個百分點。例如,你可以先作出滿麵愁容,引人詢問原因何在。波斯國的大臣尼亞米斯就曾將這種做法施於他的君主。有一次他生情並茂地對他的國王說:“我過去在陛下麵前從沒有過愁容。可是現在……”

對令人不愉快或難以啟齒的事,可以先找一個中間人把話放出去,然後由你從旁證實。羅馬大臣納西斯在向皇帝轉告皇後與詩人西裏斯通奸時,就是這麼辦的。

若你不想把自己置身於某件事當中,但又要說明此事時,你可以采取借代方式,例如說“聽人家說……”或“據別人說……”等等。

我知道一位先生就是這樣做的,他每次都把最想托別人辦的事情寫在信的附言裏,使用“順便提及”這一種格式,好像這隻是受人之托,不好回絕似的。

還有一位先生,他在演說時總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後說,好像這隻是忽然想起一件差點忘了的事似的。

我還認識一位先生,他是這樣辦事的,他常常故意在人前把正想給人看的信件,裝作驚惶地假裝藏起來,仿佛正在作一件怕被那人知道的事情。這一番表演的目的恰恰是引起那人的疑心和發問,這樣就可以把他正想使對方知道的事情告訴那人了。

誘人上當在所有狡猾中似乎是最不容易防備的。我知道有一位先生暗地裏想與另一位先生競爭部長之職。於是他對那先生說:

在當今這個王權衰落的時代當部長是件毫無意義的事。”那位正可能被任命為部長的先生天真地認同了這種看法,並且也對別人如此說。結果先說的那位先生便抓住這句話稟報女皇,女皇大為不悅,自然就選用了這位發布謬論的先生。

還有一種被稱作“翻燒餅”的狡猾,就是把你對別人講的話,反賴成是別人對你所講的。反正兩人之間沒有任何見證人,上帝才知道真相究竟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