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的問題不僅僅就是養老金的問題。
一年來,大海經常地和大哥談起有關老年人問題的話題。
大哥比大海大十歲,比大海早退休十多年,這些年他對老年人的生活可是有親身的體驗。
近日大哥和大海說,一個老年雜誌邀請他寫了一篇關於老年人問題的文章,文章主要寫了老年人需要精神慰籍的觀點。文中他首先闡明,“尊老愛老,做好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這是一個越來越值得充分重視的普遍問題。每個人都是為人子女,都會成為老人,這是人生曆程的必然。如何給父母老人以良好的精神慰藉,這是任何人都要麵對不能回避的。”接著他具體地分析提出了當今忽視老年人精神慰籍的七點模糊認識:
一是工作忙,沒有時間顧及老人的精神慰藉。這種現象是最常見的了。甚至有時老人給子女打電話,讓她們回來看看,她們回答老人的就是這句話--“工作忙啊,沒時間。”正由於此種現象的普遍存在,才有了《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並得以普遍傳唱,引起社會的強烈共鳴。其實時間正如魯迅所說,就象海綿裏的水,隻要你肯擠,總是有的。關鍵還是因為存在著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
二是覺得精神慰藉是虛的。她們常常這樣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是外人,沒有必要搞這些虛頭八腦的形式。很大一部分為人子女者,認為能讓老人有吃有喝、不愁住不愁穿就行了,就算盡到責任了。這種認識太不夠了!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老人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沒有在精神上的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清代的曾國藩也曾說:“孝親得以歡心為本。”所以,中華傳統文明發展到今天,兒女在給予老人溫飽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應盡量為老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當今有些老人,自身享受著養老金待遇,其子女的物質贍養已經不是突出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在精神生活方麵,要讓老人在有生之年能充分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幸福,才是尤其緊迫重要的。
三是做好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有尊老愛老觀念。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為人子女者,在與老人的關係上,自古至今一直存在著所謂“老來從子,兒大不由娘”等等說法,認為老年人年紀大了,耳聾眼花、行動不便,不中用了,以致於都是兒女說了算。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現實,當今時代老人的健康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雖然已經退休了,但身體狀況卻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有多少科學家、藝術家、作家,包括國家領導人,不是在現行的退休年齡以後還在工作,出成果出作品出成績。對於身體健康、精神正常的老人,兒女應該給予尊重,應該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不能排斥剝奪老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決定權。那些該讓老人做主的,不讓老人自己作主,包辦代替老人拿主意做決定,是不對的。有的甚至采取類似限製、製約的直接間接手段,更會引起老人的不滿和反感,造成了對老人的負麵精神傷害,傷害了老人的健康心理和心理健康。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曾仕強前些年做客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時說過:“一個人在外麵當了小主管,回家就擺架子,就開始教訓父母,這個人還能有什麼成就?一個在外麵不管多風光,回家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對。我六十歲的時候我爸爸八十歲,那時候我是大學教授,可是我遇到大事情,一定征求爸爸的意見。我不一定是想從他那裏得到答案,他怎麼說其實都無所謂,但是我要滿足他作為一個父親的尊嚴。因為他是我爸爸,是我的長輩。我爸爸也知道這一點,但是我問他時,他心裏頭就有一種安慰感,覺得這輩子養我這個兒子還不錯。(見〈〈易經的奧秘〉〉第171頁)。這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不知當今能這樣做的兒女有多少?
四是培養對老人禮讓謙讓的美德禮儀。這要從日常生活小事開始,兒女帶頭,以身作則,從幼兒抓起。其中〈〈三字經〉〉、〈〈弟子規〉〉當中的字句,這裏就不贅述了。我小時候,就聽父母說,對老人要“三讓”,即“走在路上(多半指鄉間小路)要讓路,要讓老人先走先過;坐車要讓老人先坐;同老人說話,要讓老人先說,不能打斷老人的話,自己搶先說。”當然還有吃飯,必須是老人先吃先動筷子等等。現在這種美德規範還剩多少?走在一條並不寬敞的道路上,往往會看見,有些人自顧自地大搖大擺地走在道路中間。還有人就站在停在路中間,和相遇之人聊大天說個沒完,那有讓路的人?爭路搶道的人倒是很常見,真是令人感觸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