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尊老愛老講孝順,孝要講順。對此可能有人會有疑議。而我認為尊老愛老,就不能動不動就和老人對著幹,不等老人把話說完,就搶白老人,駁斥老人。我不主張愚孝,但覺得在態度上還是要溫順的對待老人。現代文明文化講家庭民主、人格平等這沒有錯,但也不能以強調平等,就對老人直呼其名,這是有悖於中國傳統文明美德的。對於老人可能存在和發生的不當認識和不同看法意見,首先要認真傾聽,注意接納其中合理的部分,不要簡單生硬、急於直來直去糾正批駁。對於這種情況,《論語、裏仁》中說:“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在這裏是強調,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應微言相勸,委婉地去勸阻,這叫做“幾諫”。兒女說了而有的父母沒聽,那就是“見誌不從”。沒聽從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兒女的還要心存孝敬,不要去頂撞他們。你心中可能對此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孔子的這些觀點,應該是對孝順的很好解釋了。前些年有個春節晚會的小品節目,演的是女兒把上了年紀並不糊塗的父親,當成兒子一樣的管教,動不動就教訓父親,叫父親寫檢討,還不準這、不許那,不讓去釣魚等等,這都是不對的,千萬不能效仿。
六是“色難”與“容易”。這裏的“色”是指臉色。“容”是指麵容。這曾經是包含著一副對聯的應對故事。而在《論語·為政》中,就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學生子夏問,怎樣才能做到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難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親的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當今的社會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壓力增大,做為社會人的子女,難免有心情情緒不好和失控的時候和現象,於是也就更容易發生和增加臉色難看的情況。所以筆者就更加認為“色難”與“容易”的問題,更是當今做好老年人精神慰藉中的一個關鍵和難點。作為子女,要始終明確和記得自己作為子女的角色和定位,當然也不能用工作職務、職業習慣來對待老人。要強化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包容,共同努力將“色難”的臉色難看,變成“容易”的和顏悅色。
七是愚老政策不可取。當今的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少老人不會使用手機電腦,學習起來困難不少。作為子女要理解包容老人的記憶差、理解力弱的生理變化,對於有學習要求、學習願望的老人,應該支持,要有愛心還要有耐心,不要不耐煩。不能認為社會上行騙的陷井太多,為了防止老人上當,就采取因噎廢食的做法,采取一種近乎愚老的政策,就不希望老人會用手機收發信息,會用電腦了解社會,以及限製老人參加社會上養生保健講座,禁止老人購買保健品等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老人多通過電腦上網,了解社會上正反兩方麵的信息,深入了解養生保健知識,才能不上當、少上當。這不是一句“有病就上醫院”就能解決的複雜思想觀念問題。例如對於心血管疾病,上醫院往往就是西醫的辦法,要裝支架、做搭橋,裝心髒起搏器,有的老人不接受這種治療,尋求采取中醫的養生保健辦法。對於這種中西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定評定論的事情,做兒女的應該予以理解,允許老人有“我的健康我做主”的權利,包容老人采取多種多樣的中醫養生保健措施,正確運用中華傳統醫學養生知識,真正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不要讓有病的老人感到是“雪上加霜”,再給老人以精神上的壓力,而要給予心靈上的撫慰和精神上的慰藉理解才是。
大海認為,大哥提出的這些現象很實際。看似家庭瑣事,其實這是關係到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和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未來的大事。筆者就觀察家庭社會的微觀現實,闡述了當今忽視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常見現象、大致傾向,分析出了精神慰藉的本質和關鍵。
老人需要慰籍。做好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是小事,不容忽視。
是利在當代、教育雙嬴、功德無量的大事。
是中華傳統美德發揚傳承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