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四章 關注老年人(1 / 2)

如何應對和解決落實好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大哥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老年人是退出主流社會的弱勢群體,但仍然不僅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需要每個家庭以至全社會予以重點關注,要努力從老年人自身和身邊環境,進行雙向地共同改善和提高。

一是希望與夢想。人生需要有希望與夢想,老年人也是需要的。對於那些缺乏希望與夢想追求的,應該鼓勵他們燃起追求的火把;對於有個人興趣愛好,有書畫、寫作創作的希望與夢想追求的,應該給予積極支持鼓勵和具體幫助。中國傳統文化的處世為人習慣,往往是鄭重其事居多,不習慣不善於用幽默與幻想的方式慰藉老人。其實有時候說一句鼓勵和讚賞的戲言,即使不是十分當真,但這種原始的溫情,卻也可以讓老人感動。因為這種充滿憧憬的願景,也是人生生活和生命繼續的原動力,是能給老人以心靈慰藉和精神支撐的原動力。當看到個人、家庭和子女們,那些各種不同的希望和夢想,得以不斷實現,變成現實,形成良性循環互動,老人也將獲得最好的精神慰藉,會覺得這是人生價值的重要幸福體現。

二是信念與依托。一個人可能沒有信仰,卻不可以沒有信念。信念是人的精神依托和靠山,那些健康的老人,往往都是有執著信念的。他們總會被一些社會中的正能量所感動,被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信任所溫暖,從而感到有依托有靠山。這個依托靠山就是一個和諧公平正義的社會,一個和順溫馨的家庭,一個能夠給老人以精神心靈慰藉的港灣。有誌同道和的共同信念,有傳統美德的堅守,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有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健康心態,這都是改善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根本基礎和前提。

三是知足與感恩。知足者會感恩,會感到社會人生的溫暖。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幸福。人生溫暖與人生幸福,也有個懂得旁觀、懂得比較的問題。範偉在一個電影的台詞中說:“幸福就是你有饅頭我有肉包子的滿足。”當我們老人滿足於某一種東西時,不要把這種東西的複製看成多餘。對於感恩也是如此。感恩不僅僅是朋友間的回請送禮、吃飯聚餐,兒女給父母老人精心購買衣服鞋帽,也應包括老人對家人和社會他人的關愛回報。雙向互動、相輔相成,天倫之樂,既有兒女的常回家看看,也可以有老人常到兒女處瞧瞧。感恩社會,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能為傳統文化美德的傳承做一些事,這都是可以讓老人獲得精神慰藉的良好方劑、途徑。

四是傾聽和認可。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有30%的老人,有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有15%的老人,有遇事想不開的情況,有5%至10%的老人,經常感到緊張、害怕和孤獨,以至導致空虛、抑製,損害心理健康。因此有些老人也象孩子一樣,需要哄和誇,需要表揚和讚賞。子女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經常讓老人覺得自己被信任被認可,有價值。老人也應該發揮餘熱,在身體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幫助支持兒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要為了一味地圖清靜,而發什麼牢騷。應該看做是為社會、為後代應盡的義務,是一種人生幸福、精神樂趣。做為兒女對長者的嘮叼,要懂得這其中,往往有前輩人生經曆的寶貴經驗和處世感悟,是熱血和汗水凝結而成的珍珠,對於後輩,是價值連城可以避免重犯類似錯誤的寶貴精神財富,兒女們應當學會聆聽。這對於老人也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精神慰藉,是驅散孤獨的春風,是帶來溫馨的陽光,更是節日裏的氣球、禮花和焰火,能把歡樂和絢麗的遐想,寫到代代人的人生記憶深處。同時,兒女聆聽老人的話語,帶著熱情與耐心,與老人交流,可以讓老人的情感得到渲泄,也能鍛煉他們的大腦機能,達到延緩衰老的效果。另外有條件時,兒女還可以和老人共同完成和探討,老人擅長和感興趣的事物課題,並且從物質資金、體能體力上給予支持,更能讓老人獲得雙重的心靈精神滿足。

五是聊天與和諧。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聊天能讓老人一吐為快,化解積怨、積憂、積鬱,這種溝通交流可以排遣寂莫。老朋友相見,老人之間,一旦有空,侃侃“海闊天空”,傾聽“肺腑之言”,能將憂愁苦悶拋到九霄雲外,會使精神生活充實,變得豐富多彩而不單調乏味。相約你我他,訴說心裏話。這對調節情緒,寬闊胸懷,增強身心免疫力大有益處。做為兒女家人,不要看輕忽視這種聊天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應該為他們創造條件,留出時間空間,讓老人聊出愉悅,聊出信念,聊出希望。老人聊天既可緬懷留戀過去,又可暢想憧憬幸福晚年,還可以交流飲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養生經驗,從聊天中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真是雅俗共賞、翁嫗皆益。這種領略真情哲理,和諧生活情趣的聊天,無論是家庭和社會,都應該熱情支持。而作為老人自身,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