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學過醫,到了老年,對養生有比較科學的認識。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複係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隻能起輔助作用。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裏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一是足夠的氣血;二是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暢通的經絡需要:清淨心。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淨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髒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製。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鬆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減少體內的垃圾;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增加體內的氣血。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隻有氣血充足了,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人必須保持一定的饑渴才對養生有利。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隻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遊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髒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我們常說的“病從口入”,我們的飲食必須衛生、節製,避免暴飲暴食,或過度減肥節食,欲速則不達。往往禍就在嘴上。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隻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係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係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