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潮落潮起。
大家知道這是個自然現象。但人們又常常用來表述社會狀態和人生軌跡。
自然現象是說地球和太陽、月亮的引力關係。海水隨著地球自轉也在旋轉,而旋轉的物體都受到離心力的作用,使它們有離開旋轉中心的傾向,這就好象旋轉張開的雨傘,雨傘上水珠將要被甩出去一樣。同時海水還受到月球、太陽和其它天體的吸引力,因為月球離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較大。這樣海水在這兩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於地球、月球在不斷運動,地球、月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在發生周期性變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變化,這就使潮汐現象周期性地發生。遙遠的太陽對於海水的引力雖然趕不上月亮,但是照樣能夠影響潮汐的大小。月亮繞著地球運動,地球和月亮又繞著太陽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經常在變化。當滿月(也就是“望”,在農曆的十五到十七)和新月(也就是“朔”,在農曆的初一)的時候,地球、月亮和太陽的位置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和月亮聯合起來吸引海水,結果就形成“大潮”;到了上弦(農曆初七或初八)和下弦(農曆二十二或二十三),月亮對地球的引潮力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互相垂直,互相牽扯,太陽幫了月亮的倒忙,這時候就出現“小潮”。在農曆的一個月裏,這樣的大潮和小潮要出現兩次。當然,由於受地形、地理位置等影響,大小潮的出現時間會有些變化,比如錢塘江大潮。
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湧之一。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湧潮。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錢江湧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餘亞飛詩雲:“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裏,蘊藏能量可驚天”。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讚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前後,秋陽朗照,金風宜人,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客群集,興致盎然,爭睹奇景。
潮起潮落的社會狀態,人們常說“曆史的潮流”、“社會發展的潮流”、“改革的大潮”等等。還有,“潮”即新潮,時尚。其最初的意義大抵代表一種社會最前沿的生活態度和最時髦的生活方式。因其方興未艾,僅為少數較前衛的人所接受,往往成為那些能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青人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一種方式。後漸漸受追捧,模仿,趨者如潮。應該說,潮是流行的最初形態。如其後勢如潮湧,滿目皆是,卻已脫了潮的最初含意,成了“風”,即流行風。
“潮”也好,“風”也罷,其都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新生事物由出現到盛行到最後衰落的一般規律。世界因有不同的人而精彩。“潮”與“風”的表現形式也因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參差不齊,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經濟條件與人生理念。有時你認為早已落伍的事物,在別處才剛剛流行;同樣,當你鼓起勇氣追捧一種新潮時,在別人眼裏你卻“零UT”了。
曆史的潮流,社會的發展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順應。
當今我國的改革大潮,也是阻不可擋的,每個人都必須跟上。
潮起潮落,更是人生的軌跡現象。我們不可能永遠都能站在潮頭,也不可能一直都落在潮尾,關鍵是你擁有怎樣的人生理念。為了彰顯所謂個性而追趕潮頭,除了最初的時候能夠滿足自己淺薄的虛榮心以外,最終落下的隻會是潮起時的惶惑,潮落時的空虛。人生的海洋總是有潮落潮起,生命的航船不該因偶爾的得失,一時的虛榮改變航向。隻要我們認準方向,擇善固守,不入俗,不隨流,冷眼身邊潮起潮落,做一個有理想,有主見的人,在這個整體迷失,個性荒誕的社會裏,我們就是真正的有個性的人,是最潮的潮人。
生活本身注定對我們是不會平靜的,平靜的隻能是我們的心,能夠平靜正確地對待這些人生的變化,是要有很大的廣闊心境。在生活中,我們要從大的範圍,大的時空上去把這些事情看明白,就不會被困住,也不會被它們牽著走了,掌握好自己人生的舵。
人生就像大海終有潮起潮落,而我們自己是那滄海裏的一滴水,無論什麼時候,它都隻是一滴水,真實平淡而處驚不變。人的一生,來去匆匆。我們在親人的歡聲笑語中誕生,又在親人的悲傷哭泣中離去。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生與死,但我們應慶幸自己擁有了這一生。
人就這麼一生,都希望有個幸福的家,每天都快快樂樂。但生活中,不是一切都盡人意,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煩惱。人的一輩子,有多少無可奈何,邂逅多少恩恩怨怨。可是想到人不就這麼一輩子嗎,有什麼看不開的?人世間的煩惱憂愁,恩恩怨怨幾十年後,不都煙消雲散了,還有什麼不能化解,不能消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