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尊重孩子的朋友、同學(2 / 2)

我們要邀請孩子的朋友、同學來家裏玩,一來是對孩子和他朋友、同學的尊重,二來可以幫助孩子辨別他的朋友、同學是否是品行好、懂禮貌且值得長久交往的人。

當孩子的朋友、同學來到家裏之後,我們要熱情地招待,並給他們獨立的空間,盡量不要去打擾他們,更不要去探視、監督他們,而是讓他們盡情地做喜歡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和他的朋友、同學都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彼此的友誼也會加深。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的朋友不懂規矩,經常在房間裏竄來竄去的話,事後要與孩子進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要警告孩子“以後不準和這麼不懂規矩的孩子交往”,也不要批評他的朋友,而是引導他認識到不懂規矩的表現及危害。這樣做,不僅可以謹防孩子向朋友學習,還不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

此外,我們還要教孩子做到“善相勸,德皆建”:朋友有了過失,一定要懂得規勸,要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並幫助他改正過失。同時,我們還要提醒孩子,在規勸朋友的時候,態度要和顏悅色,語氣要輕聲細語。

教給孩子擇友的標準

對於不具備良好是非善惡判斷能力的孩子而言,我們要有意識地教給他擇友的標準,從而讓他的交友之路走得更順暢。

一般來說,朋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益友,一類是損友。在《論語》中,孔子對其下了非常精辟的定義:“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直”即正直的朋友,“友諒”即誠實、不欺騙的朋友,“友多聞”即見聞廣博、知識麵廣的朋友;“友便辟”即喜歡奉承討好的朋友,“友善柔”即兩麵三刀的朋友,“友便佞”即花言巧語的朋友。

簡而言之,我們要讓孩子和正直、誠實、知識麵廣的同學交朋友,而不要和品德低劣、染有惡習的同學交往。當孩子懂得以“損友”和“益友”的標準去選擇朋友時,我們自然就不必再為他的交友問題而過多擔憂了。

其實,孩子會和什麼樣的人交往,往往在於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正如一句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孩子和缺失道德的人是同一類人,那麼他不用主動接近那些人,那些人也會主動接近他。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各方麵的能力,從而逐漸與相差甚遠的朋友拉開距離,吸引誌趣相投的朋友。

盡量尊重孩子對朋友的選擇

在孩子交友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他的意願和選擇。即使我們與孩子的意見有所不同,隻要他的朋友品德好,我們就不要幹涉他們的交往,而是要尊重他的朋友,對他的朋友要真誠。

如果孩子交到了不好的朋友,我們切不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製止他們交往,否則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以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首先把情況了解清楚,然後以尊重的態度與孩子溝通,告訴他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相信孩子會根據我們所說的去衡量他的朋友是否值得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