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解決城鄉貧困群眾生活問題的思考(2 / 2)

二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是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提高科技貢獻率的重要措施。要調整農業投資結構,進一步增加農村小型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支持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水電等。關於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應該按照中央和省上的政策規定堅決杜絕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和亂罰款。農村興辦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量力而行,不能下任務,硬攤派。加快農村稅費製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搞好鄉鎮機構改革,減少財政供養人員,不斷探索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

三是堅持科教扶貧,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開發和利用貧困人口的智力資源,是貧困地區發展的百年大計,也是扶貧開發著力要抓好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加快發展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城鄉貧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減免或由政府資助貧困家庭孩子的學費。保證每個孩子都平等地擁有受教育的機會。其次是大力普及和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最後是加強企業職工培訓工作,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提高職工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會更加突出,要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麵下工夫。

四是拓寬就業渠道,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係。首先是正確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合理集聚,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功能,更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發揮城市帶動作用,溝通城鄉經濟,對農民進城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不可采取歧視性限製政策。其次是千方百計新增就業崗位。服務業是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把增加城市社區就業崗位作為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社區的家政服務、社區保安、生活護理和修理維護等便民利民服務業,吸引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實現再就業。最後是完善就業服務體係。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公共就業服務製度,逐步形成政府幫助弱勢群體就業的常規製度。

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係。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盡快形成針對社會保障製度的穩定的財政撥款增長機製。提高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水平,大力推進社會保險擴大覆蓋麵工作,規範繳費工資基數。逐步探索和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

五是切實轉變作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係。扶貧濟困的主體是群眾,重點在基層。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在扶貧幫困中要切實轉變作風,深入鄉村、深入群眾,真正沉下去,進行深入細致的工作,不能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要以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悉心關懷群眾的衣食冷暖,及時了解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具體困難,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扶貧開發要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做表麵文章,擺花架子,搞形式主義,更不能虛報冒領,欺上瞞下。扶貧開發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充分考慮地方的財力和群眾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