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5次渭河洪峰的搏鬥中,陝西省投入抗洪軍民共達26萬多人次,其中:解放軍和武警官兵1.l萬人、5.05萬人次;出動公安幹警4980人,2.14萬人次,救出被洪水圍困的群眾1782人,同時已妥善安置了12.8萬無家可歸的災民。
截至9月17日,陝西省共接受社會各界捐款2640.67萬元,棉被25.99萬床,衣物123.65萬件,接受麵粉、食用油、方便麵、藥品等各類物資折價1500多萬元。
1.建議盡快優先啟動渭河綜合治理規劃。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從提出到現在已有三年,全國政協給予了充分的關注,2001年10月,錢正英副主席親率考察團對渭河流域進行了全麵考察,向黨中央、國務院報送了《關於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問題的調研報告》。溫家寶總理先後兩次就渭河流域綜合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根據國家有關部委的要求,陝西省開展了治理規劃的編製工作。2003年1月,多次修改後的規劃報送水利部,同時抄送國家有關部委。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已列入黃河治理的總體綱要中一並考慮實施。應該說,渭河的綜合治理已提上議事日程,啟動綜合治理工程指日可待。但今年發生在渭河下遊的大災再次警示我們,渭河泥沙淤積帶來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已造成巨大的危害,成為製約陝西關中乃至全國發展的心腹之患。充分考慮渭河流域的實際情況,應當明確“先啟動,後完善”的治理方針。
2.三門峽水庫修建後,渭河河床被抬高。“二華”作為三門峽水庫庫區的淹沒區,隨時都要麵對被洪水淹沒的可能,今年的洪水可以說是滅頂之災。應組織專家專題論證,製定三門峽庫區防汛保安新規劃。對三門峽水庫工程進行技術改造,使其低水位運行,並通過挖泥清淤,疏浚河道,使渭河下遊高程盡快降下來,增大泄洪能力,這是治本的唯一途徑,隻有三門峽水庫加大泄洪量、延長敞泄時間,甚至全年敞泄,潼關高程才能有效降低。三門峽水庫的興建、運用,使陝西關中東部成為水庫的主要淹沒區和影響區。其範圍是:黃河小北幹流禹門口至潼關132.5公裏,北洛河狀頭至河口138公裏,渭河下遊自鹹陽鐵路橋至潼關208公裏以及渭南以東的12條南山支流老西潼公路以北的下遊河段及影響區。庫區涉及沿河的渭南、西安、鹹陽3市14縣(市、區)221.5萬畝耕地,150萬人。因建水庫,原朝邑縣被迫撤銷,潼關縣城遷移,華縣縣城一度遷到柳枝鎮,淹沒耕地百餘萬畝,外遷移民28.7萬人,淹沒麵積和移民人數占整個庫區的83%和82%。因此,要實事求是地看待三門峽水庫運用形成庫區泥沙災害的影響,正視黃河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及其嚴重影響的事實,國家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因修建三門峽水庫而對陝西庫區防汛安全造成的壓力。對於三門峽水庫的問題,我的建議是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改變目前蓄水位過高,致使潼關以上泥沙淤積嚴重、高程不斷抬高的嚴峻現狀。目前小浪底水庫已經建成,三門峽水庫的地位和作用應重新審視,通過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來減輕上遊陝西庫區人民的防汛壓力,完全具備條件。
3.加快退耕還林,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渭河,關鍵在於治沙。今年幾乎是“一噸洪水半噸泥”(一噸渭河洪水的混沙含量達到了486公斤),洪水變成了黏稠的泥漿,每小時行進3公裏,洪水簡直是在“散步”。渭河下遊水患日漸突出的根本原因,是渭河上中遊地區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此次洪災再次警示我們,渭河治水必須先治沙。必須堅持不懈地在黃河全流域開展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建設,恢複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這才是治理天災水患的根本之策。根據《陝西省山川秀美規劃》,到2015年,陝西黃土高原大於25度的坡耕地將全部退耕還林(草),林草覆蓋率將上升20%左右,通過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綜合治理,相信入渭泥沙量屆時將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
4.加大對南山支流的治理。南山支流是指發源於秦嶺北麓,流入渭河和黃河的各支流的總稱。流域包括臨渭區、華縣、華陰市和潼關縣4縣(市區)。
南山支流自西向東依次為尤河、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羅紋河、構峪河、方山河、蔥峪河、羅敷河、柳葉河、長澗河、白龍澗河、潼河和東桐峪河,共14條。其中入渭支流12條,入黃2條,除潼河、東桐峪河為入黃支流外,其餘為渭河一級支流。
南山支流防洪保安綜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攔、中護、下疏”。即上遊以蓄滯洪水的控製工程為主。對已成的小(Ⅰ)型以上和個別能有效控製所在支流洪水的小(Ⅱ)型水庫進行必要的除險加固。對尚未建庫的支流,特別是流域麵積大,洪峰量大,對下遊可能造成損失的支流,有條件建庫的盡可能建庫,如興建東莊水庫,基本使每條支流上遊都有攔蓄洪水的控製性工程。中護為山前河川丘陵地區、山前洪積扇地區支流兩岸的護村護地護廠工程以及老西潼路以南平原河段堤防整修、加固、培厚和防衝段砌護等,加速支流河道渠化進程,達到未雨綢繆、防災減災的目的。下疏主要包括中下遊河段,以清淤清障、疏通河道行洪斷麵為主,盡可能保證洪水暢通。南山堤防工程,是保證渭河安瀾的重大措施,應將其列入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之中,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