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西部地區應實行差別政策(2 / 2)

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來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消化過剩勞動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當前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為擴大農民參與經濟發展過程,分享經濟發展改革開放成果,為進一步開發西部創造必要條件。

傾斜性地擴大對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為落後的西部農村創造一個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既能改善西部地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也能進一步改善西部地區投資和發展環境,可以有效地控製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

三、將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延伸到西部地區的老工業城市

西部地區老工業城市多數是“一五”“二五”和“三線”時期建設的,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發展潛力,是西部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有重慶、成都、蘭州、西安等,如西安的飛機製造基地和輸變電設備製造基地、蘭州的化工基地、重慶的製造業基地、成都的電子工業基地等。通過實現這些基地的現代化、規模化,可以帶動本地區中小企業、中小城市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提高其工業化水平。同時,西部地區擁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條件。一是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雲集,彙聚了眾多的科技人才。二是高新技術已形成一定規模,部分城市建立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和產業化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所以,振興西部地區老工業城市是西部經濟社會振興和西部大開發的希望所在;是提升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的核心經濟競爭力,縮小東西部仍在擴大的差距的希望所在。國家應將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延伸到西部地區的老工業城市,是將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具體化、有效化的合理選擇。這是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實行東西部差別的土地政策

我國西部地域廣袤,土地麵積占全國的57%,人均土地擁有量高於東部。今日的西部,一方麵,經濟不發達,土地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麵,自然資源相對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國家在製定土地政策時,應向西部地區適當傾斜,實行東西部有差別的土地政策。建議對西部地區的土地轉用、征用指標適當增加;允許人均土地麵積大、土地質量不高的地方建設用地可征、租並行;對西部地區建設用地可不征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或將其全部返還;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收緊土地審批的時候,對西部地區過去幾年用地少的地方,可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這樣,可以增加西部地區土地開發的資金投入,推動西部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西部地區加快製定土地使用權的準入製度和流轉的管理規則,建立並完善地價地租體係,推動土地有形市場的建設,從而拉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