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十幾歲的孩子本該與憂愁無緣。殊不知如今的中小學生竟也滿腹憂愁。正如有中學生借古人詞句歎息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小小年紀,愁在哪裏?
一愁“書山”難攀。
書籍早已被哲人比做人類進步的階梯,以勤為徑,勇攀書山,也一向為人稱道。多讀書似乎不算壞事。可凡事總有個限度。正如真理超出半步就會變成謬誤一樣,超過限度,讀書這好事也要變成壞事。現在中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常以書滿為患。除課本、補充教材外,還有《課堂練習冊》、《複習指南》、《經典解答》、《同步訓練》、《每日一刻鍾》、《標準化訓練》、《能力培養》等五花八門的教輔讀物。一科如此,各科湊在一起,那山有多高可想而知。不少學生的書桌上真的書山已經壓過頭頂。山應是高而可攀,否則,縱使有“無限風光在險峰”,對十幾歲的學子,豈不是隻能添愁,望山卻步?
二愁“題海”難渡。
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自然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練習題目。這是不錯的。問題是練習量早已跑了極端,似乎“多多益善”。你看,課本中有練習題,各種教輔讀物中是練習題。此外,又有課堂作業本、課外練習本,還有各種競賽題,驗收題,小測試題,大考試題……真是一片汪洋題海。大量的重複性練習,已經沒有了意義,隻能讓孩子們心生厭倦,甚至越練越糟糕。麵對“題海”,如果隻是站在岸邊,“望汪興歎”也就罷了。可學子們整天就身在題海之中,茫茫不見邊際,豈不更愁?
三愁“鍾點”難熬。
書成山,題成海,登山渡海真正成了學生的大運動量。這種“運動形式”自然也要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而學生的這種“運動形式”又有其特殊性:小空間,長時間。於是,什麼多彩世界,什麼廣闊天地,都與學子們無緣,他們所能做的隻是在屋子裏熬鍾點。大人們彼此效仿:你加早自習,我添晚自習,你占星期六下午半天,我占星期日整天,你補課一周,我補課兩周……於是,學子們隻好早出晚歸,天短的冬季裏幹脆披星戴月,如此日複一日。你看,早晨路上最早見到的人影,多是孩子們。難怪不少人說:這年頭,就忙了孩子和老師。這還不算,一些好心的家長還要讓孩子回家了再擠時間讀書。於是常聽孩子們說:一天天真難熬,熬得我們頭昏腦漲。“一寸光陰一寸金”,這話不假,但“砍柴也須磨刀功”。合理地安排孩子們的作息時間,才是對金子般光明的真正珍惜,何況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疲勞戰術”除了白白浪費了學子的光明外,實際的“收益”豈不隻是讓學子們身心疲憊,愁不堪言?
俗話說,凡事怕調個。大人們果真跟孩子們調調個,去體味品嚐一番如今中小學生的生活,該不會說學子之愁是“強說愁”吧?
學子有三愁,根源在哪裏?在學生?在老師?在校長?在家長?怪誰,誰都冤枉。難解難分之中,人們分明可以看到,“片追之風”才是罪魁,“升學教育”才是禍根。
盡管許多人都看到“片追之風”的危害,看到“升學教育”的弊端,可學子的書山還是那麼高,題海還是那麼大,鍾點還是那麼長。
學子之愁何以了?據報載有地區為“綜合治理”,為促使大家一起來為學子鏟書山,填題海,保鍾點,動了“真格的”。於是,學子之愁有所化解。這才是對學子的真正負責,對祖國未來的真正負責。
看來,學子之愁可以了。關鍵在於以長遠的眼光,來點“真格的”。
199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