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有閑看電視,一個周六晚上看北京三台的“七色光樂園”的一個節目“春節話題”,便覺新鮮。
這節目是請四位家長和四位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同上台,暢談春節期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要求是思考時間不得超過五秒鍾,一輪一輪地說下去,逐個淘汰,最後一人為優勝者。比賽開始後不久,便有三位家長被淘汰,又兩輪後另一位家長被淘汰。且不說最後的優勝者是哪一位,反正孩子們和成人的競賽中,孩子都成了優勝者。
節目自然比我的敘述生動得多。麵對幾位家長的首先被淘汰,觀眾席上笑聲此起彼伏。然而,我們在笑過之後,是不是該冷靜地思考一下:在這一比賽中,成人為什麼不如孩子們敢想敢說,而成了失敗者?
一篇微型小說與現實生活很有點類似。
電視台準備拍一次別開生麵的智力測驗。先在一個局測試機關幹部。節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兒,問大家:“這是什麼?”
攝像機前,幹部們麵麵相覷,科長望著處長,處長望著局長,局長向秘書求援。女秘書懵了,走去和局長小聲說話,忘了正在錄像。隨後局長忙說:“對不起,事前未打招呼,不便回答。”
電視台的同誌來到第二組——某大學中文係的教室。照樣畫了一個圈兒,節目主持人問:“請回答這是什麼?”冷場半分鍾後,大學生們哄堂大笑:“這算什麼問題?考我們大學生!”“太瞧不起人了!”“拿我們當弱智!”一片喧聲過後,沒人敢冒險回答。
初中學生是第三組。
一個學生回答:“這是一個零。”
“他的回答對嗎?”
“對!”同學們齊聲回答。
“有沒有別的答案?”
一個學生叫道:“英文字母歐!”班主任瞪了他一眼。節目主持人說:“回答得對。”
最後一組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他們一看圓圈,搶著回答:“是一個零!”“是個月亮!”“是個雞蛋!”“是李穀一的嘴巴;她正在唱歌哪!”“是,是老師的一雙眼睛,她發脾氣啦!”
智力測驗圓滿結束。電視台播放時的題目是“人們的想象力是怎麼喪失的?”
讀到這裏,隨著您的苦笑和甜笑,您一定也陷入沉思。
按說,隨著人的成長,能力是該隨著遞增的。可在創造力上,我們不少的人卻在“退化”!創造力需要流暢的思維,隻有對現實的刺激做出反應,迅速地產生大量的觀點、意識和辦法,才能企望思維有所獨創。創造力還需要大膽的想象,隻有敢於異想天開,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前麵的電視節目中,成人所以先被淘汰,正是思維的流暢性差的表現;而在小說中則表現了成人想象力的萎縮。其共性是創造力的退化。
人成長了,創造力為什麼卻往往退化了?簡言之,無非是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我們的頭腦中設置了太多太多的框框,說嚴重些就是人們逐漸被套上了精神的枷鎖,被關進了思想的牢籠。傳統文化在給我們財富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沉重的精神負擔。當我們對孩子們的奇思異想乃至胡思亂想大加責難的時候,殊不知這正是他們的幸運所在——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精神的枷鎖和思維的牢籠。因而他們才有充分的思維的流暢性,才有大膽的想象力,才會閃現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教育是該給他們慢慢地套上精神的枷鎖,把他們悄悄地引進思想的牢籠,還是相反?
創造力是人類得以進步和騰飛的心理淵源。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革命,需要思維的叛逆者。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中並不是每個成員的創造力都在退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人敢於衝破精神的枷鎖,打破思想的牢籠。正因此,我們人類才走過茹毛飲血,走向現代化。可以相信,我們的孩子思想將更加解放,將表現出更大的創造力。隻是我們的教育對孩子應該少來點指手劃腳,多給孩子創造的火花助燃。
您說是嗎?
199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