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商店的文具櫃台上看到了一種帶鎖的日記本,裝璜精美。讓我感到最新鮮的是,上麵的一把小鎖可以把本子鎖起來。售貨員說:“這是熱門貨,孩子們來買的很多。”
日記本要鎖起來,很有意思。這使我想到一些中學生前來心理谘詢時的談話:爸媽有時偷看我的日記,我放在一個小箱子裏,也給翻出來,還隨便拆看同學的來信,真氣人。您說怎麼辦?
這使我又想到我曾經作過的一項調查。調查問卷中有一項是:你有了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愛跟誰訴說?可供選擇的訴說對象為父親、母親、老師、同學。結果是,選擇訴說對象最多的是同學,占81%。
孩子們所以喜歡帶鎖的日記本,原來是對付大人的,是為了向大人們封鎖自己的心。
這簡直讓我們有些為人父母者感到殘酷,感到害怕,感到痛苦不堪了——我們是你的父母,是你最親近的人喲,有什麼話不可以對我們說!
到底是為什麼?這成了不少讓父母感到頭疼的問題。
可是,我們做父母的人知道嗎?你的孩子已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心中會逐漸有一些秘密,會有些不再願告訴大人的東西。這是他們將要長大的標誌。由於時代的發展,今天的孩子這種獨立意識更為強烈。對此,我們也該拍手叫好。然而,我們不少為人父母者總是不那麼樂意接受孩子的獨立意識,總是想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於是,就不講方式地總想去“刺探”孩子心中的秘密。如此招來的是孩子的反感,孩子們就加倍地來守護自己的秘密。於是,帶鎖的日記本便成了最佳選擇。
我們做父母的該怎麼辦?
回憶一下自己的想當年,弄明白孩子的心,這叫理解。對孩子由獨立意識而導致的閉鎖心理,首先得有個科學的態度。我們不妨來個心理換位,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時代的生活,並以此來體察孩子們的心。如此,您對上麵的“為什麼”就會有更切身的理解。有了對孩子的理解,“頭疼”就好了一半。
坐平了,有話好好說,這叫溝通。我們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身上的肉,可以任我罵來由我打,不要以為自己多吃了一些年的鹹鹽,就可以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仿佛真理總在自己手中。我們對孩子要多來點民主和平等,努力成為孩子們的知心朋友。這樣,就可以跟孩子有較多的溝通,就會促使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
給孩子留一塊獨享的天空,這叫尊重。盡管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也不該奢望孩子什麼全跟我們講。孩子作為人格獨立的人,他們心中應該有一塊大人不必涉足的天地,應該有一些屬於自己的秘密。對此,我們隻有尊重。這樣一來,我們也就用不著“頭疼”了。
199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