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途在哪裏?(1 / 1)

記得一家電視台去年國慶晚會上推出小品《夜市》,歌頌一位教師“下海”闖夜市賣成衣,由羞羞答答而終於堂堂皇皇幹起來的事跡。雖是小品,我卻笑口難開。先是感到自己身為教師至今不肯“下海”經商,有如孔乙己的不肯脫掉長衫一般心虛。隨後,對輿論導向公然如此引教師“下海”到底該不該,我又心下生疑。

如今,“下海”這字眼正時髦,這話題正熱。其中的是是非非,絕非小小拙文說得清。但有些理兒還是明擺著。

先說這職業。人從事一種職業,就意味著找到一種“經濟來源”。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盡職盡責,按說理應有理想的經濟來源。有些教師“下海”經商,除特例外,大多是貧寒難耐,不得已而為之,實屬無奈之舉,於國於民,於人於己,於商於教,絕非上策。何必再去倡導?

再說這專業。三百六十行各有所專。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專長。教師一“下海”經商,說不準也會闖蕩出幾位商界巨子。但對大多數教師來說,離開專業總不如在專業內遊刃有餘。何況早有“十億人民九億商”的說法。何必再引教師“下海”湊熱鬧?

最後再說教師這工作的特殊性。教師的職業與專業這麼一融合,便構成了教師工作的特點:彈性強。說白了教師這活是個良心活,難分八小時內外。“讀萬卷書,走萬裏路”,這種廣聞博學的事兒,也是教師盡職盡責所必須。因為這有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進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師“下海”闖夜市,別說八小時之外被“海水”沾濕,就是八小時之內也難保不滲進“海味”。君不見,報載有教師買賣已經做到了課堂上?

欣聞有人士已經呼籲:再也不要趕教師“下海”經商了……教師分心經商,教育質量怎麼不受影響?最終受懲罰的還是我們大家。(見《中國教育報》1993年2月23日二版。)是啊,是該這樣大聲疾呼了!

教師“下海”無非為一個“錢”字。教師也不必恥於談“錢”途。教師更不該“錢”途太窄。提高教師的地位,首先在於提高教師的經濟地位。這,黨、國家和全社會正在想方設法,而且必將得到理想的解決。問題是輿論導向應該穩住“軍心”,切莫盲目引教師“下海”找“錢”途。幸而有那麼多教師犯“死心眼”,不肯“下海”經商。否則,神聖的教育事業真的可憐可歎了。那將是教育的悲劇。

教師的“錢”途,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應該而且必須在教書育人這條路上。否則,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麼前途?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麼前途?

199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