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想法不錯,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盲目擇校不可取。”我很讚賞這位為人父者理智的選擇。
後來證實,他的孩子確實進了普通校,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發展很好。
擇校是一個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出路,但也未必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出路,尤其是就大多數家長目前的收入來看,這筆擇校的開支,未必能承受得了。一位家長朋友找到我商量,孩子是否該上擇校。我們一起算了一筆賬:擇校費一萬,另外學雜費三年還要幾千,生活費三年又得一萬左右,總計三年下來得三萬左右,平均一個月要為孩子拿出七八百元。算來算去,這位家長還是和孩子商量去了普通校。
孩子:把擇校生角色演的如何
擇校,擇校,家長裏外忙,到頭來擇校生的角色還是要由孩子來扮演的。
孩子們把擇校生這一角色扮演得如何呢?
小A是個有幾分機靈的男孩,小學升初中時考重點差2分落榜。上不上擇校?父親權力下放,讓他自己仔細想想,限時三天。三天後小A主意已定:上擇校。全家緊緊褲帶,為小A交了費用,吉祥數——8000元。中學生到底不同於小學生了,小A知道父母用血汗錢供自己讀書的艱難,他懂得了“奮鬥”,由入學時的名列140多名奔到120多名,再進入前100名,再躍進到前80名,再擠進前60名,前50名,前40名……直到中考以第18名的好成績,考入重點高中。
擇校費是一種壓力,壓力變成了動力,動力促使他步步登高。
然而,不是任何情況下壓力都可以變成動力的。
小B是一位擇校的初二女生。幾次考試,她都沒有擠到前麵去,而且有點每況愈下。放學後,老師留她在教室談話。她摸著自己的課桌,淌著眼淚說:“老師,救救我吧。這座位是我爸爸花10000元買來的,我考不好,怎麼見我爸爸呀!”原來,父母為孩子花的錢,在孩子心靈上形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壓力是有了,可太沉重了,沉重得讓孩子稚嫩的心靈承受不住了。
有時候,父母花了錢根本就沒有讓孩子有什麼壓力,更不用說動力了。
小D是“破格”的擇校生,全靠他的大款爸爸拿票子墊,把他墊進了一所重點中學。他自知念書不行,也難怪他——聽老師講課跟聽天書一般,的確基礎太差了。但他也想要個麵子,要個地位,要個人緣。於是他就大把大把地花錢一一也許是從他父親那裏悟到了錢的魔力。錢的確有魔力。他在相當一部分同學中說話挺占地方,到了考試時也總有人樂意為他“幫忙”。一次,他跟老師交書費,打開錢包,嗬,百元大票一遝,少說也有七八張,讓老師都覺開了眼界。
太多的錢沒有變成壓力,更沒有形成動力,小C不僅不求進取,而且在班上造成不好的影響。
於是,就有家長抱怨了:花錢把孩子送進重點校,這老師是怎麼教的?
老師:麵對擇校熱的諸多無奈
老師怎麼教的?麵對擇校生,老師是最苦的,盡管有些擇校生的良好發展給老師帶來些欣慰。
張老師是某重點校的挺不錯的班主任,可他也喊頭疼。他班上有一個擇校的雙差生,不光課聽不進去,考試成績差,還常常惹出是非。張老師說:對差生是應該多一些關心愛護,問題是一個班的學生處於兩個極端,一邊在天上,一邊在地下,讓人怎樣組織教學才可以夠著這兩邊?
王老師是語文老師,除當班主任外,還擔任兩個班的課。每個班60多人,兩個班130餘人,作業本交上來,有時在辦公桌上碼成一座小山。每當判作業時,王老師常常自言自語: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可他有時也發牢騷:每個班三分之一擇校生,班容量嚴重超編,教室裏擠得沒了縫,這是違反教學規律的事啊!
不錯,在學校裏也不免有個別不負責任的教師。但是,就總體說,老師們,特別是一些重點校的老師們,工作起來真是夠辛苦了。為了自己重點校教師的榮譽,為了學校的聲譽,有再多的擇校生,也要使出渾身解數。在一些學校,老師加班加點地工作了,還不敢說出來,有時候補課的課表都不敢貼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