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恩來(1 / 1)

貓能夠“自律”不再“貪嘴”,是紮出來的,是打出來的……要讓某些人伸出的貪婪大手“自縮”回去,難道可以靠一個“自律”了得?

有了老百姓的接納擁戴,不管“真公仆”一時多麼反常,遲早會成為最正常的社會現象。因為老百姓打心裏還是看著兩隻耳朵的人順眼。民心怎麼可以總被當兒戲?

放下筆,看著書桌上厚厚的一摞書稿,心裏有了幾分欣慰。這倒不是為了自己又一部書稿將要付梓,而是為了自己有機會走近一位非凡的人。

這部書是為了紀念周恩來100 年誕辰,有關部門組織編寫的。書是寫給孩子們的一本少兒讀物。透過書中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周恩來成為孩子們眼中可親可敬的一位老爺爺,一位最好最好的好人。為了讓周恩來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心靈,為了讓書更貼近孩子的世界,書上滿滿的“孩子話”。

當我跟孩子們說完了“孩子話”,寫完最後一頁書隔,停筆凝思之中,總感到有幾句話應拿到我們“大人的世界”中來。於是,就有這麼幾句“大人的話”。大人的話,自然是大人之間的交流,不好講給孩子的。

周恩來,一直是我景仰的人。作為享譽中外的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的不朽功勳,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絕不是我的筆所能描述得了的。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最景仰的,是他的人格。

過去,雖然也讀過周恩來,但還是知之甚少。這次,盡管不能說完全讀懂了周恩來,到底再一次尋覓了周恩來78年人生曆程的步步足跡,到底又一次走近了周恩來。我敢說,周恩來所以得到人民群眾由衷的擁戴和敬仰,關鍵所在是他的人格的力量。

他曾經寧可自己走艱難的長征路,把擔架讓給傷員;

他曾經定下十條家規,明確指示“誰也不能特殊”;

他曾經靜靜地來到人民中間,反對前呼後擁,直言“我不要這一套”;

他曾經跟老百姓一起勒緊褲腰帶,吃那“白菜豆腐湯”的會議餐;

他曾經是照相館的普通顧客,劇院的普通觀眾,水庫工地的普通勞動者;

他曾經親自去擠公共汽車,來解決群眾乘車難的問題;

他曾經在銀行的存款隻有400元,還堅守不占公家便宜,還堅持送錢資助他人;

他曾經養育了10個孩子,自己卻沒有一個親生骨肉……

周恩來當的是人民的總理,他把全部的愛獻給了祖國,獻給了人民。這便是他的行為折射出來的最核心的人格。

人格的力量就在於震撼人的心靈。作為一個老百姓,可貴的人格可以感染他人;作為一位領袖,高尚的人格可以影響一個時代。

社會心理學家早就告訴我們,領導者對人的影響力來自兩個方麵:一是角色的影響力,一是非角色的影響力,而後者往往持久而深刻。人格是非角色影響力中首要的因素。有社會心理學家曾斷言:領導者的行為模式是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杠杆,領導者的行為往往導致社會行為。其實,這都不如老百姓表達得明白而深刻。老百姓早就有言:“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幹部看誰呢?看領導幹部,看領袖。

這都是說,領導者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人格力量,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往往要比法典、規章、製度的作用大得多。因此,要規範一個社會的群體行為,最好是先規範領導者的行為。

怎麼規範?

一是自律。周恩來是自律的典範。我們的民族得感謝這樣一位領袖,他和他那一代很多老革命家嚴格自律的行為所折射的人格力量,造就了一個時代。直到全天,我們還可以在孔繁森身上看到這種人格力量的閃光。我門需要自律,應該倡導自律。

二是他律。有人不能自律,就得有他律。當年的對劉青山、張子善,是他律的實踐,今天的對陳希同也是他律的實踐。

但是,兩相比照,是不是今天的自律不強,他律更軟?果如此,豈不是令人遺憾嗎?

這幾句所以叫“大人的話”,就在於它不同於說給孩子的話。“大人的話”,說的人不一定就認定說的是真理,聽的人更不一定就肯定說對。於是,有朋友們的批評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歡迎。

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