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書的人,也許都記得《伐檀》中勞動者你一言,我一語,冷嘲熱罵中對不勞而食者的不滿:“……彼君子兮,不索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也許還記得《碩鼠》中,農民對不勞而食的“碩鼠”的憤恨:“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伐檀》、《碩鼠》出自《詩經·魏風》。一部《詩經》,305篇,“風”就占了145篇。“風”是什麼?“風”就是最古老的民謠。
民謠是民眾的口頭創作,有的經過提煉升華,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它之所以廣為流傳,往往就因為他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焦點,民眾的關注點。
於是,古人有古人的民謠,今人有今人的民謠。然而,曆史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古之民謠,是對不勞而食者的鞭撻;今之民謠,有對公款吃喝風的笑侃。
時下,公款吃喝風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喜慶節日要吃喝,來客出訪要吃喝,檢查工作要吃喝,工程竣工要吃喝,產品獲獎要吃喝,幹部升遷要吃喝,成立機構要吃喝,甚至爭上個“貧困縣”也要吃喝。可謂吃喝名堂千奇百怪。可這都是“為了革命工作”。
於是,便有了“革命小酒”一類的民謠,而且傳遍了神州大地。據說,還有幾個版本:“革命小酒天天醉,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喝得企業盈變虧,喝得單位沒經費”,這是一個版本;“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老婆分床睡,喝得丈母娘直咧嘴”,這又是一個版本;“革命小酒天天醉,舒筋活血鍛煉胃,喝酒為了本單位,你說有錯我說對”,這也是一個版本;“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老婆找到紀檢委,紀委說隻管喝酒不管醉”,這還是一個版本……這對公款吃喝風是多麼辛辣尖銳的諷刺?
如此公款吃喝風,結果怎樣?有民謠說:“村幹部一年一頭牛,鄉幹部一年一座樓……”,又有的民謠說:“一盅一斤油,一頓一頭牛,一年一座樓……”如此揭露吃喝風造成的巨大損失,雖形象並非誇張。據一份資料介紹:還是在1987年全國公款吃喝約耗費240~300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3.2%。至今,怕是更不止這個數字了。如此日“酒”天“嚐”,都來拿公款“酒精”考驗,怎麼得了?
於是,大刹公款吃喝風,早已成共識。然而,又有民謠道破弊端:“刹風來時冷清清,刹風過後熱騰騰……”如此說來,對策如何?民謠又說:“吃喝風,像彈簧,你一軟,它就強”;“要想刹住吃喝風,一抓到底莫放鬆……”看來,要打“攻堅戰”,還要打“持久戰”。
細細品味,古今民謠,相似之中不同的是,如今的“碩鼠”更厲害。如此下去,再大的中國也養活不了用公款吃喝的碩鼠了。不知是否有人整理此類民謠。倘若搜集一番,民謠笑侃吃喝風,怕是要侃出一部《新詩經》了。
或曰:如此民謠,不過笑侃,還能當真?竊以為,這種笑侃,令人苦笑之餘,更發人深思,因為那是平民百姓對社會病態的口伐。有人說,民謠是下裏巴人的詩,是大眾心態的晴雨表,是民情民意的無線電台。我說,民謠更是一麵鏡子,從那裏麵可以看到一定時期的社會現象和民眾心態。因此,好聽也罷,難聽也罷,反正良藥苦口。如果隻盯住它不免偏激的一麵,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幸而刹住公款吃喝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中央已決定把刹住公款吃喝風,作為當前反腐敗的一個突出問題來抓。這是順應民心的一大舉措。也許,其中就有這民謠的功績呢。
199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