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幾位朋友聊天,談起了人怎樣才能自律。
一朋友講別人的故事:過去有位老太太曬點幹魚,怕貓吃,怎麼辦?先拿一幹魚來誘惑貓,貓一想吃,就拿針紮貓的嘴。這樣三番五次之後,貓居然不再貪嘴了。
一朋友講自己的故事:那年養小雞,貓見雞就追著咬。我就故意把小雞放到貓眼前,貓剛要追咬,我就打它的嘴。幾回之後,小雞在描眼前一晃,貓趕緊就跑開。
眾人總結:貓能夠“自律”不再“貪嘴”,是紮出來的,是打出來的。
這是什麼道理呢?心理學告訴我們:小魚、小雞作為食物是個無條件刺激物,它一作用於小貓的嗅覺味覺,就引起小貓捕食的反應,這是本能行為,是不用任何條件就能發生的反應,叫無條件反射。而在小魚、小雞的刺激之後,緊跟著來一個針紮、手打的刺激,在這個條件刺激下就抑製了捕食的反應,而表現為不再捕食甚至躲避的反應,這種反應不是本能的,是在針紮、手打這個條件刺激作用下才形成的,叫做條件反射。
原來,貓的“自律”不貪嘴,是靠了“他律”之功,或者說“自律”是“他律”的內化的結果。
人呢?也大致如此。
早先,剛學會“路不拾遺”這個詞那會兒,隻知稱道那淳樸民風。後來才知道,有“路不拾遺”民風地方的長官,對路中拾遺者的懲治是頗為嚴厲的呢!原來,人的自律不伸手,也是靠他律,也是他律的內化。
人就跟動物完全一樣嗎?自然不是。
最近有一項全國範圍的關於社會公德方麵的調查,其中有這麼兩項:一是關於是否隨地吐痰的,結果是在有人監督條件下,92.90%的人做出否定回答,而在無人監督條件下,隻有71.28%的做出否定回答;二是關於是否闖紅燈的,結果是在有警察的條件下,97.34%的人做出否定回答,而在無警察的條件下,隻有55.16%的人做出否定回答。
這告訴我們,人除了與動物一樣,自律依賴於他律,自律是他律的內化,沒有他律,就沒有自律。此外,人與動物的不同是:動物的他律內化為自律,靠的是單純的條件反射;人的他律內化為自律,靠的除條件反射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人特有的意識。由於人的意識,情況就沒動物那麼簡單了。貓,隻要訓練好了它,見到小魚、小雞也不再去捕食;人,既使訓練了,見了紅燈也不免還會去闖。就是說,人比動物“狡猾”或者叫“聰明”了。
人比動物“狡猾”或叫“聰明”的結果呢?是人比動物,要麼是更少依賴他律,要麼是更多依賴他律。前者可以叫“聖人”,後者是“眾人”。直到今天,人類進步了那麼多,在我們國家也還不過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人的覺悟還沒達到“很大提高”的時候,所以還是聖人少,眾人多。這樣看,從總體上說,還是更需要他律,首先需要他律。
其實,這道理在陳毅同誌的一首詩中講得最好:
手摸伸,
伸手必被捉。
黨與人民在監督,
萬目睽睽難逃脫。
汝言懼捉手不伸,
他道不伸能自覺,
其實想伸不敢伸,
人民咫尺手自縮。
“其實想伸不敢伸”,多麼淺顯而又深刻!讀罷陳毅同誌的詩句,想想今天的反腐敗,要讓某些人伸出的貪婪大手“自縮”回去,難道可以靠一個“自律”了得?
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