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藥”的啟示(1 / 1)

報載,對迎送領導幹部下鄉這一不正之風,某省委曾明令禁止。然而,卻有禁不止,以至有時省領導還沒出城,沿途各地縣的負責人,便早早趕到所轄地界的公路邊上等候,千方百計想把領導迎進城,送出境,以示對領導的尊敬。結果,鬧成前有警車開道“哇哇叫”,後有一串小車陪同“嘟嘟響”,很有氣氛。為此,省委書記在全省紀檢書記會上拿出“烈藥”,鄭重宣布:“如果今後哪個地方負責人,再對下鄉領導迎來送往,先撤了他的職!”結果“藥”到“病”除。

原來“撤職”乃一劑“烈藥”,功效自然比“自律”之類的“撓癢癢”大得多。

不過,高興之餘,我還想再說幾句。

先是想到了一個故事。古時候的楚國也曾興起一陣風:以細腰為美,以至鬧到有人為求細腰而虧了肚子,竟到了餓死人的地步。這股風為何這麼強勁?原來是那個楚王好細腰。

由此我想,對於領導幹部外出有人迎來送往前呼後擁這股風,把帳全記在下級身上,好像有點冤枉。

周總理當年對領導外出時前呼後擁極為反感,他多次講:“我不要這一套,像這樣還怎麼接近群眾?嚇也嚇跑了,影響很不好嘛!”為了不讓警衛車跟隨,他時常突然行動,上車就走,車上隻有他和衛士、司機3人。正是因為輕裝簡從,有一次,周總理外出順路去醫院看一位病人,曾被陌生的門衛攔於門外。

說來也巧,筆者所在的小城時不時在路口上增設崗哨。一位朋友借一句話而戲稱:“情況異常”。人們由這“情況異常”而推斷又有“大官來了”。您說,這增崗設哨,是怪下邊還是怪上邊?隨後,果真有人看到前有警車開道,後有小車一串的景象,您說,這又該怪下邊還是怪上邊?想想如今領導幹部走到哪裏,哪有不鬧點氣氛的?這又該怪下邊還是怪上邊?

前文報道中的省委領導搞清了這一點,所以采取斷然措施,對“頑症”來了“烈藥”——誰再迎來送往前呼後擁就撒誰的職。不難理解,楚王不好細腰了,誰還肯為細腰而餓死?

不過,筆者想如果治本來得更徹底一點,是不是效果會更好?比如,省領導的車什麼時候途經哪裏,去何處,讓下級領導摸不著底。這樣,是不是不用撤職,誰也難以迎來送往前呼後擁了?

1998年1月